第10站 下線「休耕」,擁抱世界

因為人生不是直線,所以不需要一直用直線加速度往前衝。能屈能伸、收放自如、會玩也會工作,顧小我也顧大我,才是真正的A咖

練習如何收、放。

 

不務正業找靈感

Google讓員工用五分之一的上班時間做自己有興趣的研究。

蘋果推出藍天計畫,讓部分員工一年有兩個禮拜時間做自己有興趣的事。

linkedin原本有「駭客日」,每個月某個週五,讓員工做自己的事。

老闆覺得一個月一次太少,把「駭客日」。改成「育成計畫」。員工自己組隊,發展新事業。每三個月,執行長打開大門聽各隊想法。

若被執行長選中,團隊可以放下手邊工作,用三個月時間去執行新想法,執行長還會親自下海指導。

 

適度追求工作以外的興趣,才能帶來工作所需的靈感和活力。

 

公司可以帶員工去野地探險,但個人要怎麼收放呢?

可用「O2O」的方式

「O2O」(Online to Offline)是網路界盛行的營運模式。意思是在網路,也就是「線上」(Online),提供產品資訊或完成付費。但在實體世界,也就是線上(Offline),取貨。

 

我們忙著更新「線上」的自己,而忽略了「線上」的自己。忙著跟別人分享,而忘了跟自己分享。

 

「線上」那麼吸引人,是因為能提供立即且廣泛的回應。照片上臉書,劈哩趴拉一排讚。而「線下」通常只能一對一,對方還常沉默不語(搞不好就是因為對方在上他的臉書)。

「線上」讓我們獲得一批認識或不認識、但隨時就位的觀眾。這舞台煽動了發表慾、縮短思考期、不重視醞釀留白、不強調知行合一。

 

iPhone出到第五代,我們的生活品質到第幾代?

 

踩在地球的時間是不是愈來愈短?會不會臉書上「朋友」愈多,身旁的朋友愈疏離?會不會愈常打卡,愈常在人生中缺席?

 

個人要O2O,需下決心加強的,是Offline這一邊。

工作上,當然要繼續在線上發E-mail、傳簡訊、掃QR Code 、把資料存在雲端。

但同時投入足夠的心力,到線上去當面溝通、說到做到,把雲端的資料,用在地面。

 

生活上,當然要繼續在線上打卡、玩game、分享食記、尋找好康。但多留一點時間,到線下去實際享受那些美食。

 

勇敢關機,才能抬頭看天空。停止觸控,才能碰觸心愛的人。不講手機,嘴巴才能空出來,好好親吻人生。

 

休耕年

 

但有時候,人生的「結構」出了問題。縱使晚上關機,腦中的訊號還是滿格。Online to Offline的路徑不通,因為內心的線路斷了。

 

「結構」的問題,需要「結構」的解法。「休耕」,是「結構」的解法。

 

「休耕」,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換一種方式做。呼應第三站的名詞,不是傳充的「做得更多」,而是「做得不同」。

 

「休耕」的學生出國,不是吃喝玩樂,而是發揮所長、努力打工,賺取旅費和經驗。一邊做,一邊了解自己的能力,思考未來五年、十年、二十年,要扮演什麼角色,以及做那角色的優勢和劣勢。

 

「休耕」的學生在國外,通常home stay,深入體會當地的生活方式。工作內容,也不只是純粹出賣勞力,也有從事公益服務。從中體會,自己和這世界的關係。

 

美國有一家公司叫「Vocaton Vacations」(職業假期),後改名為「PivotPlanet」(https://www.pivotplanet.com/)

30%的客戶只想體驗不同職業,不會真正轉職。

 

我大學時就嚮往「休耕」。但一路遵守主流價值的我,沒有付諸行動。因為我知道主流價值認為「休耕」,就是「荒廢學業」。

 

焦慮是OK的!我那時也焦慮!焦慮,代表你在「想」。而我們之所以要休耕,就是因為厭倦了「自動駕駛」的狀態,想重新體驗「手排檔」。

 

每個人應該衡量自己的家庭和財務狀況,調整休耕期的長短。

不管是一週或一年,我鼓勵大家休耕。因為你也許會跟我一樣,發現自己的「2.0」。

 

從來沒人告訴我們:當一切得到後,感覺競如此boring!

第四站說過,Boring的原因,是因為我們除了自己,一無所有。

 

事事為自己考量,時時為自己算計。算計著每一個動作,能不能為自己帶來名,或利。開始幾年,這很過癮,久了之後,變得空虛。空虛也不是因為名利不好,而是因為到了某一個程度,再多的算計或努力,也不能帶來名利。甚至再多的名利,也不會讓你覺得更開心。

 

100%只有自己的生活,就像 100%的檸檬汁,令人反胃。

從2007年的若水,到2010年的夢想學校,我沒有做出驚天動地的大事。但我讓「這世界」,進入我的生活。我的每一個決定,都用對同的份量,把「這世界」考量進去。我發現了人生的「新大陸」,這是我一生目前為止最大的福氣。

 

「這世界」,是抽象的觀念。具體一點,就是企業管理中說的「利害關係人」

A級企業,存在的目的是照顧股東的利益。

A+企業,則希望照顧到所有的「利害關係人」,包括股東、員工、顧客、供應商、社區民眾、社會中的弱勢族群……等。

 

動身,就是A咖

旅程到此,我們去了十個景點

「做大夢」

「改變自己」

「創新」

「專注」

「魅力」

「培養人脈」

「經營顧客」

「整合敵人」

「挺過挫敗」

「協調利害關係人」

 

這趟旅程真正重要的,是在追求A咖的過程,我們認識了自己、發揮了潛力、為顧客創造了價值、結交了知心的朋友,跟敵人和平共存,以及微微貢獻了這個世界。

動身、走完這整個循環,就是A咖!

 

上路就是贏家,前進就有希望。

 

「我們一起,走下去好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匿名的引路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