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寫一篇,

敲了一下我六個月以上未交談的學長,

只因為我想要加寶可夢好友,並互換寶可夢。

但他的回應,卻是一連串的無言。

 

對的,如果這是六個月以上未交談的狀況,

他或許他腦中認知的我,是六個月以上我在他腦海中的記憶。

我想我們對任何認識的朋友,都是與他最近的那一次的記憶,如果兩年沒見,就是兩年前的記憶,

如果國小認識,就是國小時的記憶,

我們都只會記憶當時的他,因為沒有其它地方,能得到對他的認識。

如果我們不在關注對方的思、言、行時,就只會最後認識他的記憶。

 

而他一連串的無言,只根據我還在新時代時期的我,用一些「這是你選擇,我也只好尊重你的選擇」等用語。

那時的我的確是如此,可能一堆的妖言惑眾吧。

但我逐漸的融入了社會群體,逐漸閱讀與現實有關的書籍,用心靈的思想搭配現實的思想,

去想兩者之間互通有無的共同點。

 

另外,熱潮已退,就不再是以前只會講鬼講神講外星人的我,

但可能現在連講心靈的事物,也不見得擅長,因為我的習慣已經逐漸以攝影為主,

兩年的沖洗下,你說我能談些什麼,通常只會談拍照,要不要約拍照之類的話。

 

我想因為這樣,所以我覺得許多人對我的認知,就在於最後認識的我,

可能我壞、可能我好,可能我傲慢、可能我窮、可能我不乖、可能我安靜、可能我好。

但都只是那時暫時的我,因為你對我的印象,如同存在你電腦與手機的照片,只保留了那時候的故事、那時候的人

後面的故事,你從未開始閱讀,

而電影的大魔王,總是一開始是微笑的好人,而漸漸透露出原來是個壞人。

我們對人如果只是看了當初前半段,而未看入後半段,就會帶有那時候對他人的印象。

 

而我呢,如果我繼續用前半段來看我自己,我可能就被定型為前半段劇情的我,

但我相信我會經過時間慢慢的改變,慢慢的領域一些人生與道理,

所以也逐漸可能再也不是你認識的我,

也不是當時記憶裡,你認識的那個記憶。

 

而我們用為何要拿當時記憶時的他,用比較鄙視的方式去說話,只是讓自己突顯出自己的偏見,與自己人格上的缺陷

說實在,許多人,都只是反映了自己的心境,

就算不是真實的他,而只是記憶上的他,就如同,你翻了一個陌生的牌卡,牌卡上醜露的臉,你就認定對方就是壞蛋一樣。

我們對卡通、遊戲也如實的反應,嘴角微笑,是好人,面目僧佇的話就是壞人一般。

說實在,都是我們人所認知的辨識系統的認知判斷,以便簡單的處理所吸收的資訊。

 

或許這是最好最容易躲避危險的方式,

但也可能是誤判的方式。

太輕易的將人判為有罪的人。

 

以上是廢話連篇,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匿名的引路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