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絕大多數的人們都以為這是無法避免的「天然災害」;然而我認為真相卻不是如此,而是人類「心念」所形成,是一種波動現象,所有的一切其實是由人類共同創造出來的。我們自己創造了自己生命的實相。佛陀早在三千多年前透過甚深「禪定」照見了「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唯心造」。

 

本書則直指生命的「地基」最重要,意即要先「愛上自己」「接納自己」,從根本的心去領受生命的每一個發生,不要抗拒,因為成功其實就是對自己滿意的感覺。

現代人急於追求「結果」,而不願扎扎實實地走「過程」,試想:沒有打好地基的樓房能長久嗎?只怕考驗一來,樓榻人傷,令人唏噓!而本書正殷殷情切地提醒人們,要放鬆地去接納生命最基礎的真相,去接納自我的陰暗面。並同時對生命的垃圾與花朵微笑,且展開雙手,擁它入懷,是非常真切的一本實用書。

有時錯誤是為了把我們帶到更對的地方,因此嚴格地說,生命從來未曾有錯。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正面思考」與「積極思維」,教導人們想要事業成功、得到幸福,就得改變自己的想法與感受。不過這並不容易,甚至若硬逼自己去做,還會讓自己越來越痛苦,因為這種方法會促使人以否定的眼光看待現在的自己。

想成功,並不需要自我改革。在現實中真正獲得成功的,都是不會想要自我改革、而且也不會強迫自己改變想法與感受的人。

你完全不必大費周章地改變想法與感受。有可以讓人更輕鬆成功的成功法,也有可以讓人更簡單達成目標的辦法。只要使用這方法,現在的你就能成功,而且效果驚人。不僅人際關係逐漸好轉,在面對目標時,也能自然而然地集中精神,更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就連成功不可或缺的好運也會意外地跟著登門造訪。

正因為我們否定了現在的自己、渴望自己變成不同的人,才會讓成功變得困難,並且也無法對自己感到滿意,認為現在的自己不會幸福。

無法接受現在的自己,將會使人變得不幸。

幸福的人會成功,而且只有幸福的人才能享受成功。

我們心底之所以會不斷湧現想努力向前邁進的勇氣,也是因為擁有渴望實現的夢想。無論是什麼樣的夢想,都將成為人生極大的動力。

大部分的人都認為:只要成功就會幸福。但是,我接下來要說的,卻是完全反其道而行。

並不是成功的人會幸福,而是幸福的人會成功;而且,只有幸福的人才能享受成功。

覺得自己不幸的人,有辦法跟往來客戶建立起互信關係,或是有辦法想出讓世人欣然接受的點子嗎?

另外,成功不可或缺的好運,會降臨在自認不幸福的人身上嗎?

人一旦認為自己不幸福,就不會再相信自己與自己的夢想。人在飽受憂煩之際,不會有什麼建設性的想法或創新的奇想,而會往非建設性、破壞性的方向去思考。

假如有所謂「成功的條件」,那就是「幸福的人會成功,而且只有幸福的人才能享受成功」。

無論在任何狀況下,必定存在諸事順遂的人

把自己內在的想法、觀念,跟外在的事實分開來看,就是可以讓事情進行順利的祕訣。

所謂的事實,跟路上有石頭或地球上有空氣是一樣的。事實本身無所謂煩惱或幸福,把事實視為「困擾」「痛苦」或「辛勞」的,是A內在的情感與想法。

會縸眼前的狗很可怕,是源自我們內在的情感。

這本來應該是兩回事,但因為我們把外在(事實)跟內在(情感)混在一起思考,事情才會複雜化,而無法盡如人意。

以單純的眼光看現實,便是諸事順遂的大前提。

人一旦碰上困難,總愛以否定的心態看待事情。

人們將這些想法稱為「負面思考」。

但這不是說負面思考不對,而是它會讓人無法看清現實的原貌。

想達成目標、想成功,最重要的不是工作能力與技巧,而是看清現實的原貌。你若無法看清現實的原貌,也就無法活用所擁有的能力與技巧。在這種情況下,更不可能有效地思考並採取最適當的行動。

人們常說正面思考很重要,但我們畢竟一度深陷負面思考,要想轉換過來,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玩紙上迷宮的時候,即便碰壁,或是遇到障礙物,都不是什麼壞事。在走進死胡同的那一瞬間,其實就表示離正確的路不遠了;而在碰壁的同時,也暗示了隱藏其中的正確解答。

人生當中的危機與困難,也會讓我們察覺到一些事。

所以說,危機與困難絕不是什麼惹人厭的東西。

倒不如說,人生是以這種形式在告訴你,什麼事情對你最重要。

想成功或實現夢想的人必須先知黎這條法則:成功的第一把鑰匙,就是「內在的事物會顯現於外在」。

一般來說,人對所看到的事實都會賦予某些想法或情感。

無論你認為情況有多糟糕、令人絕望,讓你煩惱不已的並非事實本身。你心中的某樣東西-也就是投射在事實上的想法與情感,才是讓你煩惱不已的罪魁禍首。

人明明一心期望自己能夠成功、圓夢,為何還會有這些想法?這真的很不可思議,為什麼要故意懷疑、否定自己的可能性呢?

內在的想法與觀念不同於外在的事實。

要是心裡沒了認為「想成功沒那麼容易」的想法,不覺得自己就能很輕鬆地獲得成功嗎?

只要認為想達成遠大的目標很困難、很辛苦的想法消失了,不覺得自己心中的不安、迷惑與焦躁就會跟著不見,而自己也得以更快活、更有自信地朝目標邁進了嗎?

要是擺脫「想成功沒那麼容易,這很困難」的想法,我們就能很輕鬆地獲得成功。

無論你再怎麼想拋開負面思考,終究是拋不開它的。

思想與情感既無法如我們所願地改變,而且也無法加以控制。

討厭的事還是討厭,這才是最自然的表現。想逃避辛苦、喜歡享樂,都是人的本性。

然而,期望自己正面思考的人,卻認為「討厭」「想逃避」等想法與情感是不可取的。如此一來,就會衍生出其他糾葛。大家或許也曾想過:自己無法以積極的態度來看待事物,真是沒用,要是做不到正面思考,想成功是完全沒指望的。

結果,反而讓自己變得更加意志消沉。

出人意料之外的,正面思考竟也是負面思考。

當我碰上會逐一檢討自己的心、煩惱「這是正面思考還是負面思考」的人時,總會覺得:「與其在這種事上辦盡心思,不如把能量集中在實現自己的夢想或目標上,不是更好嗎?」

抓住成功的「第二把鑰匙」,就是要知道「想法與情感不是想改變就能改變的」這條心靈法則。

再加上「自己」本是各種想法與感受的集合體,因此從這裡我們還能得到「第三把鑰匙」-自己是改變不五的,而且也毋須變變。

大家都以為現在的自己無法成功,一無是處。若說到「消極」,應該沒什麼會比如此否定自己來得更消極了吧。

這就是「正面思考」的陷阱。

想成功,根本用不著否定自己。

唯有認同現在的自己,才能堅信自己與夢想,並朝著目標一步步邁進。

「第四把成功之鑰」就是「認同並接受現在的自己」。

彷復從「滿己很沒用」「得改變自己才行」等強迫性觀念中得到解放。之後不同於以往的全新可能性便在我眼前瞬間拓展開來。

是「改變不了想法」,而非「不改變」。

是「改變不了自己」,而非「不改變」。

其實我們的情感與想法無時無刻都在改變,而且是自然而然地改變。不變的,反而是我們認為非改變不可的「頑固信念」。

仔細想想,我們內在所擁有「想改變自己」的想法,並不是現在才開始有的。那是我們從小就一直有的思考模式。

孩提時代的這些期望是相當強烈的。若是無法做到,便會煩惱不已。「希望能有好人緣。」「希望自己變得更開朗。」心裡越是這麼想,就會越討厭不是這樣的自己,煩惱也會跟著越深。

期望自己變得更好,這種上進心當然不是什麼不好的想法,但它會讓我們心生煩惱與痛苦,卻也是不爭的事實,因為在這些想法的背後,潛藏著認為「現在的自己沒啥用處」的自我否定感。

事實上,大多數的人似乎都很辛苦。每個人都強迫自己要以積極正面的態度應對,總是希望自己能成為一位勇敢的挑戰者,具有能拓展人脈的開朗個性,或是在面對辛苦的工作時也能甘之如飴。

人不屈不撓的努力,反倒使成功變得更困難。

與其被束縛在這種強迫性觀念之中,不如坦率地接受現在的自己,更能輕鬆自在地達成目標。

討厭的工作還是很討厭。

不管再怎麼鼓起勇氣,還是會害怕挑戰。

一度認為很難達成的目標,不可能一下子就改觀,覺得它很簡單。

「成功之鑰」告訴我們,其實我們用不著改變這樣的自己。

反正也改變不了,與其把能量用來努力改變自己,不如用來筆直朝著目標邁進,效果還比較好。少了對「自己」的煩惱,我們就能把能量集中在目標上。換言之,我就能聚焦在目標上。

讓自己確實地聚焦在目標上-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這都是成功的大前提。

我們甚至不必做任何努力來認同並接受自己。


實際賞試之後,赫然發現事情似乎不如自己所擔心的那樣。

嘗試之後意外發現其實不難。

我們的偏見,會使自己認定這是行不通的、很困難的、做不來的。但是,只要能夠跳脫偏見,就有辦法引出新的能力。

把「內在的想法.情感」跟「外在的現實.事實」分開來看,是我們在序章所學的課題。剛剛提及的「人無法輕易成功」「成功是很困難的」也僅是我們內在的想法與情感罷了。


光行這些想法中得到解放,就能讓我們比現在更容易成功。

雖然有許多人都誤解了,不過導致成功或夢想難以實現的,並不是現實的障礙與困難。罪魁禍首其實是這些存在我們內心的偏見,也就是以為:「成功是很困難的。」「想達成夢想沒那麼容易。」

不管是正面思考還是積極思維,都是這類戰鬥的一種。若重新思考,應該會發現這種內心的糾葛反倒成了一股莫大的壓力。

世間有「贏家」與「輸家」之分。絕大多數的人都以勝負的角度看待成功與否,也就是競爭。所謂的成功者,是指在競爭中勝出的人-若你有這種看法,那麼會認為成功很辛苦,也是很理所當然的。

很多人以為成功就是「贏得競爭」,得在嚴苛的競爭中勝出才能成功。

為了成功所做的努力,也變得越來越無趣了。

再加上大家又愛把「戰術」「戰略」等字眼掛在嘴邊,其他如「戰力」「總體戰」與「部隊」等,也是大家琅琅上口的。不用說,這些全是戰爭用語,因為絕大多數的人都認為商場就是戰場,工作就是戰鬥。

 

相信有不少人在讀書或運動上都常被拿來跟人比較,也常被再三叮嚀:「你絕對不可以輸。」「你一定要加油。」

我們在看成功人士的自傳或傳記時,幾乎不會有「競爭」或是「決勝負」的故事,反倒是以相互幫忙、合作的小故事居多。

在患難中,與夥伴們一同腦力激盪、相互鼓勵度過危機,即使跌落谷底,也會有協助者現身伸出援手,或是在競爭對手的建言協助下突破障礙。傳記就是由這些故事集結而成的。

被稱為成功者的人們,比起像士兵那樣壓抑自己,他們更致力於善用自己的專長,使自己的個性更易發揮。他們鮮少考量備己的利益得失,只為消費者與使用者的便利著想。他們本著以客為尊的貼心、細心與關心,再結合廣為大眾接受的點子、全新的服務,以及劃時代的經營法,成功自然在望。

換言之,必須打敗他人、贏得競爭才能獲得成功的打拼模式,未必就是現實的實況。反倒是懂得相互幫忙、合作,以及會為他人著想的人才能獲得成功。

因為我們偽裝起真心,只想戰鬥、贏得勝利,所以才讓為成功所付出的努力也變得艱苦難熬。

我們都想與他人分享成功的喜悅。

這是我們的心真正想要的,也是我們小時候的一大激勵。但不知從何時起,竟然變成贏得競爭才叫成功,而我們也都忘了與人分享的快樂。

 

想成功、想實現遠大的目標,需要有不逃避並堅持到底的努力,以及咬緊牙關向前行力持續力。然而,這並不是一場決勝負的競爭。大家一起為某個目標努力的合作精神與彼此關懷的心,以及達成目標的喜悅-若能同時體驗到上述兩種歡欣心情,同樣的努力應該也會變得快樂多了。

我們的心總是渴望感受人與人之間的連繫。

如果我們感受不到人與人之間的連繫,便會覺得痛苦。

像越戰、伊拉克戰爭都是如此。戰爭會引發壓力症候群,為奪取成功的競爭也同樣會造成壓力的累積。而一旦累積了巨大的壓力,人的能力就無法發揮。如同生理學提到,欠缺集中力會導致失誤增多,甚至連思考力與判斷力也會受到扭曲。這種現象若出現在身體與精神上,我們的肉體與心靈就會產生各種「疾病」。

成功的必備條件,與其說是競爭,不如說是互助合作。

想完成企畫案也需要靠團隊合作,因為身處必須集結各方力量運作的組織結構中,想單靠自己取得勝利是很困難的。

選擇可以更輕鬆獲得成功的道路走吧。

這是一條看重人心的「渴望感受人與人之間的連繫」之路,卻長期在深受「成功=競爭」這個觀念影響的商界與職場上遭到忽略。

走在依循內在心聲的道路上,不僅更中鬆自在,也可以讓我們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

因為商界與職場就是靠人與人之間的連繫所形成的組織結構,所以,只要跟人保有互助合作的良好關係,工作就會相當順利。認同自己內心真誠的聲音-「渴望感受人與人之間的連繫」並選擇依循內在心聲的道路走,會比選擇破壞連繫的競爭與戰鬥之道,更輕鬆地抵達目的地。

人一旦對人際關係不再存有恐懼與棘手感,就能盡情、痛快地發揮自己所擁有的能力。

反過來說,如果工作不順,或南表現不如自己所期待的那麼活躍,問題大半都不是出在工作能力不足上。或許連當事人自己也沒察覺到,很多時候是我們下意識對人際關係感到恐懼與棘手,而壓抑了能力發展。

少了對人際關係的不安,就像是打開了名為「可能性」的盒子,人所擁有的才能與能力將綻放出燦爛的光輝。

如果我們心中存有不知上司會做出何等評價的不安,無論再怎麼絞盡腦汁,也很難想出絕佳的點子。又或者,我們一心想寫出能獲得總經理好評的企畫案,卻因為想太多而抓不到重點。

人的能力會因為緊張、恐懼或不安而退縮。

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大半的煩惱都將消失無蹤。

事實上,若我們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即便碰到難題受挫,或是有任何煩惱,都會有人伸出援手、挺身相救。

成功者擁有許多在自己面臨危機時願意伸手援助的貴人。比起擁有許多非擊敗不可的對手,擁有眾多聲援夥伴的人更容易成功。這道理我已不必再次重申了吧。

我們在面對「我討厭那個人」「我對他超不爽的」這些消極情感時,所採取的態度可分成兩種。

一種是順著情感行動,把自己心中對對方的感覺直接表現在態度或言語上,也有人會無視對方的存在或惡言相向,或是背地說人壞話。不過,這麼做只會讓自己的人際關係更加惡化,無法在公司組織中順利工作,結果連自己的精神生活也無法獲得平靜。就這一點而言,這並非明智之舉。

因此,許多人會選擇採取第二種態度:把對他人的消極情感看做是不好、不可取的,努力消從,或是壓抑它。但這種做法多半都效果不彰,反倒加深了自己的煩惱。

有人說,人的大腦會發出波動,把自己的心情傳遞給對方。我在聽到這種說法時,便認為人心或許真的有某個地方是相通的。

相較起對方實際對你造成的傷害,否定自己「不喜歡那個人」的情感,才是讓你煩惱不斷的罪魁禍首。

一度在內心產生的情感,即便你想消除它、壓抑它,也是無濟於事。這跟用力握緊手中的橡膠球,球反而會產生強大反彈力的道理是一樣的。你越想捏碎它,它越是向你展弄它的存在。

其實人的內心所產生的情感,並不是在我們想消除它的時候,而是在我們願意去注視並體驗它時,才會逐漸淡化。有時甚至還會完全消失,瞬間讓人感受到一股莫大的的解放感。

比起跟戀人在一起時的快樂,分手時的痛苦會在我們心中留下更為深刻的傷痕。有些人的痛會一直留在心底,害怕再去認識新的異性,因為想要重新開始一段新戀情,就必須讓自己先嘗盡上一段戀情告終時的痛苦。

無論再怎麼把它深藏在心底、對它視而不見,痛苦依舊存在,而且還會在不知不覺中對我們的感受、想法與行動帶來影響。

越是認為這樣的情感是不可取的,而無視它或壓抑它,情感就會愈發強烈。到最後,就對我們實際的工作效率與成果造成不好的影響。

讓自己從所煩惱的情感中得到解放的方法,就是不要想去消除或改變它,而是要注視它,並且好好體驗它。只要這樣做就行了。

一般所謂的消極情感並不是什麼壞東西。它跟喜悅與快樂一樣,都是為了讓我們的人生更多采而誕生的。是我們擅自把它冠上「負面情感」或「消極情感」之名,對它心生厭惡,而沒有真正好好地去體驗它。換言之,我們沒有讓它盡情施展,而是想要加以壓抑、甚至扼殺掉。因此,它才會一直留存在我們心中,進而影響了我們的感受與想法。

當然,體驗不愉快的情感不會是一件開心的事,因為它們盡是一些厭惡、憤怒、自卑與憎恨的情緒。不過,只要能好好地品嘗、讓它盡情施展,這些情感就會像是已盡其本分而燃燒殆盡般,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在這之後,等著我們的就是解放感。比起一直被阻礙我們人生旅程的情感束縛,而且還舉棋不定地煩惱個不停,這麼做更能夠讓我們的心情舒暢,神清氣爽。到了這個時候,我們的情感不再扭曲,便能以單純的眼光來看事物。

人若受到各種情感的煩擾,眼裡毒到的事物也會變複雜。

如果能以單純的眼光看事物,眼前就只有你該腳踏實地去完成的工作而已。

同時也能客觀地看待現實中的問題點,或是為達成目標所需的程序。就像這位男性一樣,具備了可以看出什麼對自己有幫助的精準眼光。

技巧與技能固然重要,不過使用它們的人心,所以就算學了相同的技能,有人成果輝煌,也有人一無所成。

認同自己最真的情感,並且去體驗它,讓自己從情感的支配中得到解放。

整頓好人際關係,就像搬走堵住河川水流的石頭一樣,許多事物都會開始好轉,

不僅如此,像是工作開始好轉、店裡的客人日益增多、意想不到的好運降臨,或是營業額飛躍成長等,我也經常有所耳聞。

請大家也試著去找出自己不斷經歷的失敗模式。

其實在諸事順遂與成功之際,同樣也有模式可循。只不過,我在此想以失敗為例,告訴大家該怎麼做才能跳脫這種模式,筆直地朝成功與夢想的實現之路前進。

受到壓抑的情感會積存在我們的內心與身體裡,就像疙瘩一樣永遠殘存,這是名為情感的能量最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地方。

由於我們的人際關係會參雜過去的情感,讓我們難以跟對方坦誠相對,整頓好彼此的關係。

 

動物一旦察覺到危險,便會作鳥獸散。至於我們心中所湧現的恐懼感,在人類還生活在叢林或大草原岩石區的很久很久以前,應該也是為了保護自己不受獅子等猛獸襲擊,必須具備的情感吧。

但如今我們生活的地方已不再是叢林或大草原,而且害怕的對象也變了。我們害怕的並不是獅子或豹,而是上司、顧客及他人的評價,或者是挑戰與失敗。因為我們想逃離這些東西,才會遲遲無法實現夢想。

 

逃避無法給人帶來幸福,因此,我們會思考各種逃避的原因或理由,設法不要再逃避。

好比說,這裡有塊冷。無論你再怎麼用頭腦想,也無法體驗到冰的感覺,而只有理性的知識,

想要體驗冰,就得試著去觸碰它。用手去抓,你才會感受到冰塊所傳來的冰冷感。那種冰冷感或許冰到讓人覺得刺痛,但只要一直把人塊握在手裡,它就會逐漸融化。如果是一小塊冰,可能一下子就全融化掉了。我們內在的情感其實也是一樣的。

只要用心去體會,它就會逐漸融化。這麼簡單的事,我們卻很少想到要去做。

我不知強調過多少次,要大家注視自己的內在。

 

其實,我們最害怕也最想逃避的,正是去注視自己的內在。

我們最大的逃避行為,就是逃避去注視自己的內在。內在的東西會顯現於外在,所以懂得檢視自己的內在,將會使工作與人生進行得更順利。

孩子在嚎啕大哭、在體驗自己內在所產生的情感,並藉由哭的方式燃燒情感的能量。可是,大多數母親都會哄孩子,想讓他停止哭泣,用玩具轉移他的注意力,或是抱著他加以安撫。另外,有些母親也會以責罵的方式逼迫孩子安靜下來。我們並不知道,其實無論哪種做法,都會讓孩子把目光從自己內在的悲傷情感上移開。

因此,絕大多數的人都養成了逃避的習慣。

以下這些世俗的既定觀念與一般看法,也都如出一轍:「看你總是愁眉苦臉的,一點也不像個男人。」「你要開朗積極一點才行。」「消極的情感不會有什麼正面幫助。」「內向是很不好的。」結果,人就這樣陷入不去注視自己內在的陷阱了。而且這個陷阱還是以出人意料的形式架設的。

 

陷阱一:攻擊對手以致狀況惡化

一般來說,攻擊是人們想保護某樣東西時會有的行為模式。大體上,我們心中都會產生某種恐懼,而大家應該好好注視自己內在的那份情感,要是移開了視線,我們的行為就會自動切換成攻擊模式。

「自動」一詞也可以用「反射性」取代。

巴夫洛夫的狗光聽到飯前的搖鈴聲,即使沒有看到飼料,也會滴下口水。同樣的,也有不少人只是碰到可能會傷害自己的外在狀況,就會出現攻擊反應,這就是所謂的「惱羞成怒」吧。

好比說,當團隊出了問題,工作無法按照計畫進行時,會把矛頭指向某人,大肆抨擊,這種行為也是屬於這類反應。如果你注視自己的內在,應該會察覺到內心的想法:「我無法忍受被人指責都是我的錯。」「這不是我的責任。」

說不定還會發現暗藏心中的自責感,如「這或許是我的錯」等。越是這類人越會猛烈攻擊他人,在他們的內心深處,肯定存有害怕自己受傷的恐懼情感。

攻擊,是我們沒有去面對這些恐懼情感時會出現的行為模式。

有相當多個案都是因為這樣而受到周遭人們的厭惡、人際關係變差。如果你想停止這種行為模式,那就定睛注視自己的內在吧。如此一來,你就會明白自己在害怕什麼了。

就讓我們體驗自己內心的恐懼。也許你會感受到如同手裡握著冰塊般的刺痛感,不過,只要好好地體驗它,積存在心中的情感疙瘩就會慢慢地融化。

即便沒有完全融化,在攻擊的行為模式出現之後,你只要想著:「很好很好,已經爆發出來了。」然後注視自己的內在就足夠了。你心中的憤怒會逐漸緩和,讓你更能夠看清楚眼前的事態,冷靜地應對。

職場上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就是具有一雙能看清眼前事物的眼睛。

陷阱二:以為只要找出原因就能解決問題

我們都以為只要能夠查明原因,所有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其實這也是人生的陷阱。牽扯上情感的事,即便知道原因,還是解決不了。

找出原因、了解「這是為什麼呢?」的做法,僅限於在處理外在的問題時有效。

透過心智來分析、預測狀況,比較各式各樣的案例,這在訂立計畫上是必要的程序。

運用心智的手法,無法用心看待內在的情感,也無法讓我們體驗情感。

與其去尋找原因,去注視並體驗自己內在的情感才是必要的。

陷阱三:不讓自己去面對「內在」

有許多事都可能成為逃避的手段。每個人的情況不同,對電玩、電影和電視的興趣,有時也會成為逃避之處。

正因為既快樂又有趣,所以人才會很容易不知不覺地遁桃到其中,這就是大家常說的「逃避現實」。

但不僅如此,這種消煍解悉的手段會使人的心更加紊亂,讓人也「逃避去面對自己的內在」。

 

我也常遇到對「心靈」或「精神世界」甚感興趣的人,他們認為在不受常識性世界觀的束縛之下思考心靈與生命的問題,是一件很棒的事。不過,其中有些人的確讓我不禁懷疑他對心靈或精神世界的興趣,會不會只是一種逃避現實的手段。

因為現實生活的不順遂,所以才一頭栽進心靈的世界。他們視心靈與精神為高層次之物,卻藐視外在現實的努力。巴觀表示,這種傾向就叫做「心智的詭計」。

不管再怎麼以心智來思考心靈與精神,都無法讓我們面對自己的內在。

正因為已經開悟,所以才會像小孩子一樣,擁有打自心底耀躍的願望。已經開悟的人看到願望實現了,會很天真地感到高興;但就算願望沒有實現,也不會因此受傷害,因為他們只是很單純地在體驗自己內心當下所產生的情感。

 

為了實現夢想與成功而不斷跟現實博鬥、努力打拼的各位,也許對這句話不怎麼感興趣。但是,若能事先知道有心智的詭計存在,也不會有什麼損失,因為大家將來還是有可能碰上被眼前的困難逼得走投無路、很想逃離現實的時候。那時,請想起我先前說過的話。

你所遇到的困難,是在提醒你去面對自己的內在。如此一來,你就會發現存於內在的情感。這些大多是不悅的情感,而你只要試著去體驗就行了。

無論接受任何挑戰,若心中懷有恐懼與不安,就無法聚焦在渴望實現的目標上。即便是百發百中的神射手,如果無法清楚看見標靶,也不可能精準射中。

 

渴望外在事物可以順利進行時,我們的目光總是盯著外在。一旦事情發展不如己願,心中的不安與焦慮便跟著愈發強烈。事實上,定睛注視自己的內在,才是讓外在事物得以進行順利的祕訣。

滿懷著恐懼與不安,在心煩意亂的狀態下閉著眼睛胡亂猛衝,多半不會有什麼好下場。誠如我先前也曾說過的,這類消極的情感具有警告的作用。徒有蠻幹的勇氣而沒有察覺到內心的不安,就閉起眼睛亂衝,只會讓事態更加惡化。

我們所需要的,並不是閉上眼睛向前猛衝的蠻幹勇氣,而是可以讓我們更清楚看見目標的勇氣,以及勇於面對自己內在的勇氣。

就算想改變也很難改得了。越是想改變自己,只會讓自己越痛苦罷了。

當你面對的自己的情感,目標才開始真正具有意義。當你從深受其擾的情感中解放,得以聚焦在心的能量上時,渴望達成目標與成功的願景也會成為你的動機,發揮出強大的力量。

得注意別讓自己出現「真想消除這令人困擾的情感」的念頭。要是抱著「就用這種方式來結束痛苦吧」「我一定要把它解決掉」等想法,心智就會開始運作,讓人無法如實感受到自己的內在。

體驗的時候,也許會感到極度恐懼。我們之所以不擅長坦然面對自己的內在,也是因為害怕這份痛楚。

不過,請大家不要逃避,要用心以對。不管再怎麼討厭跟情感面對面,那也只不過是舊情感罷了。它既不會帶給你實際的傷害,也不會使狀況更為惡化。存在你心中的情感,就像是你幼時的哭聲。

我們或許總是深受「要實現目標就得埋頭苦幹」「必須拼命努力工作才行」等世俗觀念影響之苦。

心情豁然開朗,沒了不必要的煩惱,反倒得以精力充沛地投入工作。

心裡學之所以會從一個人的成長過程與親子關係探討人患心病之因,以及我們人格形塑的主要因素,是因為孩子並不知道有其他世界的存在。對孩子來說,父母就是莫大的存在。我們也在跟父母親的關係中形塑自己的情感模式,而這個情感模式就成了我們跟世界建立關係的根基。

我們認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身旁的人跟自己是個別的存在。甚至有人說:「人都是孤獨的。」

但巴觀說不是這樣的。人會這麼認為,是因為分析、比較與區別的心智在運作的關係。只要試著打開心智的牢籠走出去,你我之間就沒有任何區別了。

我們因為以為每個人都是單獨的存在體,所以才會受傷害,也傷害他人。跟他人比較時,我們會有優越感與自卑感之分;而我們心中懷有憤怒、怨恨與嫉妒等情感,也是因為有他人與自己的區別。

不僅如此,心智也會在我們心中製造分離,使人難以認同並接受毫無矯飾的自己。這不就是最讓我們受折磨的一件事嗎?另外,表明「很討厭自己」的,也大有人在。

的確,你跟我是獨立的個體,但這是用辨別事物的表面、形狀與色彩的心智之眼看到的結果。

巴觀也說我們若只觀看心智的表層意識,每個人的存在都是分別獨立的人格;但在心智底下,還有灼熱的心靈層,你我的心就跟地球的內部一樣,是連結在一起、是合一的。

如果自己的目標具有可以與人分享的喜悅,我們就會為了實現它而發揮出更強大的力量。相較起競爭,秉持一顆互助合作與關懷的心來工作,我們會感受到更多的喜悅,事情做起來也會更有活力與幹勁。

我們的內心在說:「人原本是合一的」請傾聽這個聲音,那麼,你的人生與工作或許就會開始好轉。不僅至今為止都受到壓抑的能力得以發揮,人際關係也會變得更圓融。

假如心中存有阻礙我們傾聽的恐懼情感,那就去注視它吧。

它只不過是心智所產生、名為「我就是我」的情感罷了。只要這份情感融化了,便可更清楚地聽見自己的內心的聲音。而當阻礙你的人生流動的疙瘩消失後,成功不可或缺的好運也將來敲門。

在渴望成功與實現夢想的人們當中,有許多人很不滿意現在的自己,也有人愛拿自己跟更優秀的人做比較,以致首自己的眼光都是否定的。的確,我可以理解當大家看到既能幹又賣力工作、個性活潑開朗且能言善道的前輩時,心裡不禁會有「我也好想變得跟他一樣喔」的想法。這是一種一進心,並沒有什麼不好。

人無法變成自己以外的任何人。不管你再怎麼努力讓自己變成那樣,還是改變不了。因為這終究是不可能的事,所 不要有「想改變自己」的想法還比較實在點。認同原本的自己,無論那是什麼樣子,就從這裡出發,也會比較有成效。

否定自己的心智主張越強,就越聽不到內心的聲音。心比意識知道更多事。人的心擁有幫助我們成功、達成夢想所需的東西;另外,透過直覺與靈光一閃教導我們許多事的,也是心。

如果你聽不見負責引導你的心的聲音,就只能靠心智的運作來實現目標。這很有可能會是一條遠路,一條充滿徒勞與迷惘、有許多障礙等在前方的路,甚至連成功不可或缺的好運也遇不到。

想改變某事物的努力要在外在進行,而非內在。比起致力於改變內在,在外在努力學得一項技能,對自己更有幫助。

內在只要去感受就行了。好比說,你覺得外在的努力很痛苦,不禁出現「真不想做,好想逃走」的念頭,這並不是外在的事實,而是你的內在。因此,就算不想消除或改變它也沒有關係,反倒要好好接受它。

當「不行,我非得做些改變才可以」的隔閡消失了,自己反倒更容易改變。

人一旦否定了自己,窮途末路的時刻必定會到來。當自己不管再怎麼努力也不見成效、完全無計可施時,就是走到窮途末路的那一刻了。

當你碰到困難、煩惱不已時,就是你的大好機會。

人一旦走到窮途末路,就會開始追求以前自己所沒有的新想法。

煩惱不已的人會從心理學、宗教或精神世界等相關書籍中尋求救贖,這也是一樣的。很多時候,人對否定自己的看法,或是上進心的要求感到厭倦時,就會去尋求得以肯定自己的事物。我們也可以說,人在無意識中總是渴望離開心智的牢籠,前往心的世界。只不過,這樣的嘗試一般都進行得很不順利,因為「讓自己變得更加○○○」的心智價值觀就藏在某處,誘導我們掉入以自我改革為目標的新陷阱。

對已經非常習慣心智運作的我們而言,要做到「認同並接受自己」這種再理所當然不過的事,是非常困難的。

每個人都像一座堆滿尿糞的堆肥池,我們的心裡也堆滿了「負面的情感」與「討人厭的想法」。儘管如此,我們並不需要去否定或是改變它們。

心智是人類共通之物,這種情感並非由我們自己製造,而是來自人類共通的『單一心智』

我們的心智時常在做這種事。比起自己真正想發展的人生方向,它會優先看重世俗的價值觀,將人帶往能夠證明自己真正優秀的人生之路。如此一來,我們便不得不偽裝自己,就這樣度過苦悶的一生。

只要順著內心的聲音走,不僅運氣會變好,幸運之神也會跟著來報到,全力支持你達成夢想。

外在的奇蹟,如工作順利、收入增加等,也只不過是內在的奇蹟顯現於外在的投射罷了。

雖然每個細胞都擁有「生命」,卻無法單獨存活。它們跟整個身體共生,跟生命合而為一。

我們的心也是如此。雖然表面上各自活動,但就合一的觀點來看,我們的心在深處是相互連繫、形成一個集合的。「原本的我們是一個整體。」這種真實感就是合一,就是一體感。

我們才會覺得在團隊同心一體時所感受到的快感與舒暢感,是其他感覺無法相提並論的。只不過,在日常生活當中鮮少有機會嘗到這種喜悅,因為在我們倚靠心智過活的時候,幾乎感受不到一體感。

所謂開啟心靈之門、傾聽內心的聲音,就是要我們去注視埋藏在心智這層表面的心底下、那顆在尋求合一的心。

正因為如此,我們若能聽見內心的聲音,就能感受到連繫感,你的周遭也會為了協助你而動員起來。就像你還沒把球踢出去,某個隊友就已經跑向球會飛去的方向了。

你會發現願望變得很容易實現,世人稱呼這種現象只不過是一種「奇蹟」或「好運」。

相較起心智的聲音,更應該去傾聽內心的聲音,你的願望就會變得很容易實現。

只要更積極地善用這一點,對成功或夢想的實現也會有很大的幫助,而我們稱這樣的事為「向『臨在』祈求」或是「使用『臨在』」。

其實,每個人都擁有一盞神燈。

神燈就是我們的心,而從神燈裡跑出來的精靈就是「臨在」

使用臨在的時候,有件事希望大家要特別留意。

那就是不要輕忽了現實中的努力。俗話說:「天助自助者。」我在看過許多例子後,發現確實是這樣。

自己的怠惰,你的心最清楚。結果,內心所產生的愧疚與罪惡感,就會把「臨在」壓得死死的。

外在靠努力,內在靠「臨在」。這,就是暗號。

平時都將嚴重刺傷我們的過分話語、傷心事,全封印在記憶的深處,不過這些東西卻在某個契機下浮出水面。此時,大多數的人會深感厭惡而急著想把記憶的蓋子闔上。

如果這麼做,那分情感就會永遠留在心中,在不知對覺中對我們的感受與想法造成影響。

所以,重要的不是闔上蓋子,而是打開蓋子。

改變自己的想法與感受,打造具有高目標實現力的自己。

這種方法的代表就是「正面思考」。可是,就像我一再強調的,這種方法是心智製造出來的誤解。人的思考與情感不同於外在的現實,想改變也變不了。因此,即使不斷告訴自己:「做個能夠加倍努力的人吧。」「以正面思考來看待一切事物吧。」仍舊難以成功,反倒是越想利用這種方法,越容易對自己投以否定的眼光,以致產生極大的壓力。

是採取面對自己內在的做法。我不是要大家像正面思考那樣,把自己的思考與情感視為跟外在現實一樣可以自由變化、隨意操作的東西,而是要大家藉由體驗自己的內在,而從自己的想法、感受,以及會影響到行動的情感當中獲得自由、不受其煩擾。

當我們不再受這些情感的煩擾,就能以更單純、更清晰的眼光來看待現實。如此一來,我們的努力會更具有成效,我們的分析力與判斷力也會變得更客觀

人對工作對象的好惡,將會影響自己在工作上的專注力。同理,自己能發揮的能力自然也會大受影響。

若注視自己的內在,應該會有許多發現。不光是「好惡」這種容易理解的情感,「不安」與「恐懼」等不易察覺的「不快感」也同時存在我們心裡。

還有屬於心智運作範疇的「偏見」與「成見」、跟他人的「比較」、成為上述這些想法根基的世俗「價值觀」,以及告訴我們該怎麼做的各種世俗「認知」。不僅如此,每個人的心中也會有釋不盡的「情結」,或是在至今為止的人生當中存下來的「情感」與「小創傷」。

次音波噪音已演變成了社會問題,我就以此來做個比喻。人的耳朵聽不見前音波澡音,但它卻會對大腦造成嚴重影響,目前已知的有:集中力下降、疲倦、自律神經錯亂,或是引起各種生理病症等。

我們的內在,也充滿了如此危險的噪音。

心變乾淨了,現實也會變單純。直到這個時候,我們才有辦法高度聚焦在目標上,如同全神貫注在標靶上的射擊手。心中沒了煩擾的噪音,我們就能發揮百刀之百的能力。

你目前所面對的危機並不會讓你受苦,反倒是來自你內心的「臨在」的禮物,可以提升你的人生價值。證據就在於你生命已經開始改變了。難道不是嗎?因為這樣的經歷,也讓你得知能幫助你實現成功與夢想的「臨在」或合一祝福的存在了。

想要實成功與夢想,才能與能力當然是必備的。

每個人都深藏著無限的才能與能力,只是沒有充分發揮而已。只要我們開啟自己的心靈之門,就能好好地發揮埋沒至今的才能與能力。

我們都很容易陷入思想窠臼,以為想要發揮才能,就非得改變自己不可。其實這也是心智的陷阱。

想要超越才能與能力的界線沒那麼簡單。就算跨越一道界線,還是會有新的界線產生。

相較起超越,開啟簡單多了。這不是什麼夢話。

即使是世界級的成功者,也不是全能的超人,但他的身邊卻有一群會照著他的意思去做的員工,替也把目標化為計畫、代他進行不擅長的交涉,並且在各人的拿手領域為他做好經營管理。正因為如此,所以無論如何都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與能力。

我認為這也是一種奇蹟。像這樣得以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的連繫,不就是超越心智道理的奇蹟嗎?把自己關閉在心智式的「自己」當中,是不會有這種奇蹟發生的。

我在這本書所要說的,就是能讓大家從心智的牢籠解放、獲得自由,並且更能發揮出自己的才能與能力的方法。

.於外在-

一、抱持具體的目標,並將之視覺化。

二、根據目標確實訂立計畫。

三、腳踏實地執行計畫(必要的時候加以修正)。

.於內在-

一、不否定自己,而是接受現在的自己。

二、為此去面對並體驗自己的情感。

三、與情感面對面,留意伴隨情感而來的身體感覺。

四、盡情使用臨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匿名的引路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