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害者循環的六個階段

 

1.忽視或否認

2.那不是我的工作

3.怪罪他人

4.茫然困惑/告訴我該怎麼辦

5.藏住你的狐狸尾巴

6.等等看

 

假使不想方設法認識這些令他們失足的態度與行為是什麼,那就絕對走不出來。

 

每一個人都偶而都會陷入被害者循環。這沒有必要覺得可恥,事實上,只要你知道自己正陷身其中,就可以開始脫離。被害者可能會變得一事無成,除非他們能夠開始掌控自己的未來。關鍵在於當責。但是他們必須對所謂的被害者循環有個全盤的認識,否則要法走上當責步驟。

想想吧!你是否曾經自稱不清楚某些狀況,假裝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否認這是你的責任,怪罪別人,試著叫別人為你脫罪,告訴你該做些什麼,向人解釋你能力有限,或是等著明天會更好?

 

當責的說法,的確很勵志,很鼓勵人,但用當責語氣說給人聽時,該人是怎樣一個人是一個重點,若是只是想控制他,要他賣力為自己,用好觀念來為自己效勞,這不是一個勵志,而是鼓勵對方為我拼命,為我拼命的勵志行為,操弄對方的正念,使其為自己效力,有點失去自己力量,也失去對自己人生的掌控,雖然幫助了他脫離了目前現況,但因他不是在為自己,而是在為公司,若是為公司的決策錯誤問題處理,那這種動機,以及是否有正確做對的事情時,不是做對的事情,則也不在當責的範圍裡頭。

 

面對這些問題時,試著問問自己,還可以做些什麼,讓自己超越這些情境以取得想要的成果?

 

偶而陷入被害者循環是無所謂的,因為這是人性,同樣地,有點害怕造成失敗也是無可厚非。但是能夠當責的人會學著克服這種恐懼感,因為他們認識到,唯有走到水平線上,努力工作取得最佳成果,才能夠得到成功。

在這種「尋找罪魁禍首」的遊戲裡,總是沒人想去改正錯誤。那些玩著這種遊戲的人,為了逃避失敗的後果,只想把聚光燈移到別人身上,自己則是找遍各種逃走的藉口解釋與說明,想盡辦法脫離關係。

奧茲法則對當責的定義,可以活化企業精神,強化企業的全球競爭力,改善全世界公司的產品與服務的品質,讓組織更樂於反應顧客與相關單位的需求。

當責-一種不斷自問的態度:「個人選擇超越自己的環境,為取得想要的成果做主-正視現實、承擔責任、解決問題、著手完成。」

 

面對問題的時候,重視的是眼前與未來的努力,而非以被動反應做出歷史性的解釋。有了這個新的定義,你就可以幫助自己和他人做出一切必要的行動,以克服困難的境遇,取得想要的成果。

現代人對當責的定義,是鼓勵人們「責備」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而非定義他們目前與未來該進行的步驟。

大多數組織都假定,對失敗的恐懼感,會促使人們得到成功。相反地,我們覺得這樣假定會導致人們在事實發生之前,便做好解釋歷史的準備。

積極主動的當責強調的是,你現在就可以有所行動,以取得佳績,而現代人對當責的定義,卻是鼓勵人們去「責備」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而非定義他們目前與未來該進行的步驟。

當責的真正價值與益處,來自於人或組織在事件與成果發生之前,便有能力對它們造成影響。而現代人對當責的觀點,卻是不承認人們用主動負責的態度所獲得的一切,可以遠遠遠超過反應式的當責。

一些人走的原因,是不想為自己背上,做不了事的名聲,將失敗掛在自己的名牌上,所以找了個藉口,避開了這份工作,逃避了失敗,假定,一切不是我的原因,而離開,但對於不能做的事,與會失敗的事,早一步走了,只為了避開了份失敗,但這份失敗的假定,是還未在發動這項工作之前,已知他的困難度,卻不願意說,也不願意提出策略與自己的見解,因為害怕老闆如何看待自己的能力問題。

我們非常不喜歡被動反應的處理方式,而非主動積極的當責觀點。在事情發生之後,才來調整行為,避免接下來的負面後果,都已經太遲了。

 

通俗心理學總是鼓勵現代社會的人們,將自己所有的苦難與問題歸咎生命中的一個或幾個經驗,促成八們對眼前與未來的行為態度及感受,抱持著不需要負責的態度。

 

真相是無論是個真正的被害者,或是偽裝的犧牲者,你都一樣不可能克服過去所受的創傷,除非你能夠為自己的現在與未來當責,讓自己能夠從生命中得到更多收穫。要改變自己對當責的看法,就得從一個比較完善而主動的定義開始。

 

將責任歸屬推到一個人身上,這可以讓其他人覺得好過些,但是事實依然存在,組織的成果都是來自集體而非個人的活動。因此,當組織表現不佳,這是集體或共同分擔的失敗。對組織內的責任要有完整的認識,就必須先接受「共同當責」的概念。

 

從奧茲法則的角度來看待當責並非沒有代價。你必須放棄找出誰是罪魁禍首的怪罪遊戲,以及當你責怪他人時所帶來的安全假象。你還必須更有能力教導自己與他人,你必須學著讓別人當責,讓自己和別人都是共同當責之中的一分子。

 

他們不再只是注意自己的產品和競爭對手有什麼不同,而是開始注意比較大的問題-人們因為缺乏治療而枉死,他們努力去改變這項現實,結果也改變了業界的動態。

重新認識競爭,除了好的產品,還有優良的行銷、股務、技術支援、訓練、以及商場上的每一個其他的層面。他們開始把重點放在做好二十件事情,而不只是兩、三件事而已。

 

 

 

 ps. 好久沒來看這篇筆記,

怕一群人會誤會,藍色是我個人心得,並非書上內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匿名的引路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