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成功法則》第16章

突然好像明白了什麼

 

我們做的每一件事,我們參與工作,都是在從事生產的工作,而我們的知識、時間、勞力,投入在某家企業裡,而這家企業服務他的顧客。

這是一種付出的循環。

 

我突然發現,我們從事的工作所服務的對象的多寡,就變成了我們付出的多寡。

再根據補償原則,終究會回到自己身上,

這樣想,我大概能很開心的為現在的公司工作。

 

做的東西有人用,雖然是B2B平台,但B2B的使用者是企業,該企業服務他的客戶。

整個供應鏈下來,幾乎是涵蓋了不少相關的使用者。

 

突然我覺得,如果我要從事一份工作,就要去想有多少間接受惠於我們企業,也就等於受惠於我。

如同Facebook服務了全世界的用戶,Google服務了全世界的用戶。

 

當你所從事的平台,集合了所有的終端使用者之後,就能發現,其實影響的相關使用者是多少。

感覺用來衡量自己對社會的貢獻有多少,可以用這種方式衡量。

幸好我的服務對象,有越來越多的感覺,與我第一份工作、第二份工作、第三份工作相比,我工作所產生的軟體價值,其實影響過百萬人數才對。

這樣我突然發現,我在服務著百萬人,那真是不一樣的感覺(雖然我的部落格,大概只有約莫十萬人以下的人看過,甚至更少)

 

但我心靈開導過的網友,我影響他,他影響他工作範圍內所接觸的人,也影響10人以上(畢竟他在幼稚園還是托兒所之類的上班)

這樣想*開導一人,也間接的影響十人左右,十人是否還會再間接影響更多的人呢?小孩就是未來的大人,如果小孩教育的好,產生許多的偉人,那就間接的又影響到更多人。

雖然或許我只是待在一個辦公室寫著程式,或許我只是靠著寫文章疏發一些想法,或許我只是與一個網友聊天。

其實沒想過,我也會因為這樣,創造不少的影響性,

 

這是一種能量的運作,透過一連串的傳送,最後傳送到你身上來,

只是這是好的一樣,平常罵人、談八卦,其實也影響自己很大。幸好觸及的人不夠廣大,但如果就像我影響的網友一樣,如果我害到一個人,他再去害到下個十個人,

可能也連同我累積了不少負面效應。

 

這讓我想起了蝴蝶效應,只因一隻蝴蝶拍打翅膀卻能造成一場龍捲風。

我想這世界所看到的樣子,其實都好久以前各種思想、行為所造成的。

 

也算幸運的,我過去工作,因為乏味或沒意義,而決定離職,而第一份與第二份所觸及的使用者,基本上其實算是一種不太會拿來用或沒幫助的軟體,反而製造了沒價值的軟體,卻要對方付你薪資,所以窮真的窮的應該。

而第四份開始,有真正服務到人的對象以及服務的使用者,可以服務到手機裝置數,有超過一百萬人的APP。

第三份,則是一個旅遊搜尋平台,第四份是維護了一款汽車使用者的APP、第五份滿廢的,第六份也很廢,第七份是做人力資源的也算是服務了50萬人以上。

第八份是旅遊業,也算是服務50萬人以上。

 

其實我們不只服務於我們的企業,還有我們企業服務的企業與顧客,及企業與企業的顧客,這才是我們總服務人數。

軟體就是這樣,如同粉絲頁的一篇文章,是觸及眾多的粉絲,如同一個市長,觸及的是市民一般。

好的、壞的都會回到自身身上,覺得如果從事當官的,如果沒好好做事,其實說起來,好像也是會反撲的。

 

這樣,我們做產品、平台,其實都還是要以誠信為主,其望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是對整體人類是有益,有幫助的,

這樣才能將付出的,最後透過補償法則,回到自身身上,才是真正幫助自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匿名的引路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