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有一天,我從網路上看到一篇文章,如下

我們熟悉的世界正在崩壞──「民主制度」或許無法逆轉,但它不曾、也不會是所有問題的萬靈丹

我大概只摘要文章中幾個我有興趣的幾行字

柏拉圖認為,理想上一個國家的統治者,應該是不受既有階級限制的「哲學家皇帝」,他必須有同理心去理解底層人民的辛苦,也必須有上層階級的統治眼光和手腕。

他將「哲學家皇帝」定義為「那些愛好真理的人」,並且需要兼備「專業」與「德性」 

光這兩句,我開始好奇了一件事,理想國的內容是什麼?

我自己國家的未來,或公司的未來,或一個專案的未來,都跟你的領導人有關,領導人的能力,影響著他下面階層的狀況與事情處理的狀況,其實覺得制度是什麼沒有比領導人來的重要,一個領導人需要很多的智慧(或則是知識、哲學)的想法,三國時代,劉備、曹操、孫權,哪個不是很有哲理思想的人,有正確的思想的領導人,懂得組織與領導人民的未來(雖然有些不太會打杖,但他們會懂得用對人來影響戰局、增加組織的優勢)

 

這時我對柏拉圖的理想國有些好奇了,

所以我繼續尋找柏拉圖的理想國,得到下面這篇文章

柏拉圖在理想國的三個比喻

這篇內容裡,我還滿嚇到的,我突然發現柏拉圖似乎知道什麼是靈性的世界

假設,靈性的世界叫Nous,裡面所有的存有們(複數)則叫Eidos,單一的存有則叫Eide,這世界與現實世界,物質世界,可見可觸的世界的另一個反而。

只是在裡面,劃分了四個世界,應該說是四個不一樣的切分。

我把可見可觸,為現實世界,他屬於C界,但可見可觸的陰影,屬於D界。

把可感的世界,靈性世界,稱為A界,可A界的陰影,則稱為B界,

 

那在用數學來講,就是投影,好比太陽照射到一物體,會產生陰影,物體是比較真實的東西,陰影真是由真實投影出來的形象。

其實B是A的投影,D是C的投影,而AB對映的是CD,所以最真實的世界,應該是A界,靈性的世界或靈魂存有的世界。

那在用物質世界來比喻,D是屬於平面,所以稱為二維,C是立體的,所以稱為三維,B是A的投影,無形的,在無形的世界就是四維及五維。

在線性代數,會瞭解會有N維的向量組成,

所以整個世界的投影狀況是A>B>C>D

A涵蓋的是靈性的世界,他擁有多世的經驗,C只有這一世這生的經驗。A先於C,在A的世界,已涵蓋所有的想像,而C是現實化的A。

而太陽的比喻,太陽是善的模仿,也就是一切萬有的源頭,就是善,其實在靈性的角度,可能就是God,神,一切萬有皆是神的概念,而人最終就是朝著善的源頭,止於至善。

其中洞穴的比喻,是個相當好的比喻,先從囚徒先看到了木偶的影子,以為影子是真實的,但木偶才是真實的,由影子>木偶、陽光、善,看見最真的樣貌,而看到A的人,回去跟只看到D的人講,看到D的人其實不知看到A的人所說的意思。

 

其實我沒想過,柏拉圖時代的哲學知識,能夠用這麼科學或假設、構思的方式,來講靈性的事物(但你完全不知道他其實在講靈性)。

用Nous,來代表靈性的世界,還真不會聯想到他就是宗教所謂的天堂、極樂世界、靈界、第五次元等等東西。

在理想國應該有很多的知識,是已經把往後幾千年可以借他來解決問題的方針都寫在裡面了吧。

 

覺得真該有一門教導正確道路的思維的一種從小開始培養起正確思維的課程,

學校教育教的都是學科,但正確思維,卻是靠著小孩自己的興趣的課外閱讀,才能得到這種避免盲目跟隨、選擇正確的思維的想法,正確的觀念該如何培養,習自於自己的父母、習自於你的導師、習自於你的同學、習自於你接觸的朋友、習自於你出社會的主管、自我經歷誕生的智慧、自我課外的閱讀補充、自我工作外的學習成長。

在現在有大量的知識散布於網路、社群,慶幸能多少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之處,靠著網路,在也避免侷限於學校只想讓你知道的知識,突破了這種額外取得的知識,得到最真實的觀念,以誕生智慧用於自己的人生上。

民主是好東西嗎?大師論柏拉圖

文內有:

然而在形而上學上,柏拉圖就常被批判,也是我比較有選擇性相信的地方。他認為實相分為「理想」(Ideal)以及現象(form)兩種;而理想世界永遠比現實世界真實,因為理想世界是現象的源頭,後者則是前者的倒影;

我想,理想,是Idea的話,就是想像力,理想世界比現實世界更真實,所以理想國的意思,應該是這個「理想」(IDEA)

如果我的猜測,應該是理想國=靈性世界,告訴你靈性世界的事物的意思。

看來我真要找一天去看理想國這本書,來瞭解靈性世界的國度(天使國度、光的國度)的世界長什麼樣子吧。

如果這麼說,當時柏拉圖,搞不好早就能通靈通到最上層的世界去了,看透一切的人,才能講出這樣的世界的狀況,

就如同耶穌、佛陀、老子一般。

文內提:

所以柏拉圖有說過,教育的責任不是在吸收知識,因為那僅是吸收現象而已,真正的教育是要讓你記回理想,也就是說一個好老師不是塞你知識的人,而是幫你記回你早已知道的實相

 

維基百科:蘇格拉底

在柏拉圖的對話錄裡,學習似乎是一種回憶的過程。靈魂在進入身體之前是屬於理念的範圍,也只有在那裡它才能真正看清事物的本身,而不是被凡世間的陰影和經驗所掩蓋。藉由回憶的過程,便能將純粹真實的理念帶入靈魂,也因此獲得了智慧。

 

在知道柏拉圖之後,再來瞭解他的老師,蘇格拉底,再來瞭解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

後來我就真的去看了,在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這部電影,現在的我,其實看得懂這些影片在講的東西,但已經是一種就是知道的想法,實在無法解釋出來,只能變成一種,啊,我懂,但我不知道怎麼說的意思,

 

有機會我在好好專研一下柏拉圖與蘇格拉底(但我真的很懶,只看想看的東西),不精也不深,說說屁話到是可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匿名的引路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