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說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
以前國文有這麼一課,過去可能只是當作一個國文課中的一課,然後要背頌,要考試,段考要考,聯考要考,所以要背,
現在回想起這麼一課時,發現內涵很多,現在或許懂得上課,應該要去學他的內涵,而為什麼那時候的韓俞要寫這麼一篇文章。
而為什麼文章,可以歷久不衰,還能被當成課文,
現在我們找得到,寫一篇文章,然後很有意義,然後被列為教材的東西嗎?(我不知,但就算列為教材,卻淪為考試,學生不想去理解他的內容,那也是一種悲哀)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
人不是一開始就什麼都懂,誰能無惑,有問題而不問人,才是真的有惑,其問題終不得解,
現在呢,想想,我有問題,也不是不問人,只是不太愛問人,反而喜歡自己想,不然就是找書。
但有問題,要找誰問呢?朋友吧,老師吧,但我多數是問朋友就是了,不然現在最流行的,是拜Google為大師。
不會什麼,馬上google,關鍵字「××,教學」,然後一篇一篇給他讀下去,找各種的問題,還有別人遇到的問題,
另外自己親自去實作,然後發現問題,然後再google問題,現在要解問題,算是越來越快了。
韓俞算是滿謙虛的吧,不管是老或少,尊或卑,只要有所長,就會不恥下問,我想是好學,
而現在感覺,有些地位高的,比較老的、資深的,認為自己職位很高,就認為下面的不一定比他懂(教授、主管),而自己不知道,就不會想問問下面有什麼想法,而自己用自己的想法去認知問題是什麼,但總覺得好腦殘,
感覺現代人,不知道是不是忘了什麼就虛心授教,不恥下問,謙虛,不會認為不懂是可恥的事,
現代人或許滿多太自以為是了就是了,
如文中寫的
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古人時的眾人,跟現在時的眾人,其實也都差不多。
有智慧的,更有智慧,腦殘的,更加腦殘。
加上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這句,套用在靈性領域的話,有些自稱大師,還是已經職業的,都以為自己比弟子還要懂,還要厲害,還要知道的多,
反而都以為弟子必不如師,師必賢於弟子,
但在我遇過的狀況下,
有時候師者,也是有漏洞的,也是有他看不見自己問題的一面,也有沒想過的面向。
所以不一定永遠是對的,
而有些為師者,更怕不如弟子,或怕有一點點的地方,輸人家的感覺,
怕比人不懂,
覺得好像是很喜歡比較吧,而不會是想,我看見別人懂的比我多的時候,為什麼不去問他,瞭解,去學習,
反而是不想承認錯誤,也不想承認別人比你懂,不知道是不是怕輸人的個性呢?
強弱、輸贏,或許在這個社會上,看的太重要,反而更無法精進與改進自己,讓自己學到更多或成長更多。
認為,承認錯誤,更加是了不起,願意知錯,並虛心求教,更是了不起。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