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其實很不熟零極限,
但知道零極限,修藍博士,在精神病院,只是在那裡一直不斷的自我清理就能夠治療好該醫院的病患。
治療只靠四句話,「對不起、請原諒我、謝謝你、我愛你」。
在思想也可以傳遞、以及意念空間,做為我的基底、理論基礎,
我可以假說或假設零極限,
是在當下自己的想法浮現某些事物的時候,可能由自身或他人傳來的思想,盡行排除或盡行意念的轉換。
至使自己的腦波只想著四句話的正面力量(可能這四句話帶有非常強的高頻振動與能量)
如果自己沒什麼問題的話,那傳到你腦中的思想,可能就是他人的思想,而這時就有點像是對著這些思想做清理的動作(高頻轉換)
或許就是不斷的做正面能量的思想、思考,讓正面的思想透過乙太介質傳遞到病患身上,
也不知不覺病患的思考模式或思想逐漸的與面思想融合、調整、頻率變換、提升,致使他原本自發性或他發性的思想發生了轉變,
在想修藍博士的內在思想,其實算是信仰吧,夠深厚
而信仰這個名詞,我覺得是一種相信某一種無形的論述、法則。
可以是科學的(能證明的)、也可以難以證明或無法證明,或證明是由自身經驗取得、證明是想像力來的。
以及於他面對大量的病患,仍然保有自己的思想模式,並傳送他的思想模式給他人,使他人的思想也變頻或變化。
說到變頻或變化,如輻射是長期接觸下,對人有害,他就是一種有害的波、有害的能量。
而修藍博士也可以成為一個發送波與正面能量者,傳輸給他周圍,形成一個傳輸場。長期下來,也對人有益。
如果一個人的修為,自我的信仰,能達到正面能量堅信不移,這會使得他容易成功,也使得與他接觸的人也獲得良善的變化。
這使得我覺得跟隨一個正面能量或好的領導者,工作是愉快的、清鬆的、開心的,也使得自己獲得良善的改善。
仍然覺得慎選好的公司、好的老闆、好的環境的重要性,除非你自己有堅定的正面信仰,才能發揮去影響到他人,否則就找到好的信仰與他們接觸,或則自我不斷的訓練信仰的辨識器(神經元)
透過自己辨識到正負面並能夠由負面能量傳輸後,自動轉換連接到正面能量單位,並選擇正面模式看待事物。
就像「失敗」這個詞語,可以連接到你的負面神經,但連接到負面神經後,你會再連接到「失敗與成功轉換」的神經元,像如何讓失敗成為你成功的基石,
因為連接,不管收到的訊號是多麼負面,也會連接到正面能量的單元上,形式了,面對失敗挫折的一種挫折轉換能力。
我是透過讀許多的書,書中在介紹失敗,或介紹各種失敗時,提出了看待失敗的方式,
如與神對話,可以說,沒有失敗這回事,失敗是十大幻覺的一種。
拿破崙.希爾,則說,失敗是福氣的種子,或暫時性的挫敗。將失敗轉換為成功的動力等。
或許我們該學學如何成功的失敗,失敗學的瞭解,使得面對失敗如何轉換成成功的,或與成功能夠有所連結。
變成每次的失敗,其實是你離成功不遠了的意思。
假設愛迪生是失敗100次後成功,也就是失敗實驗差不多快接近100次時,你就會成功了,變成每次失敗,就是說,我快接近成功的意思。
或許我從不知道成功原來是這回事,或歷經了八份工作超過八年的工作經驗,終於最後找到理想的工作環境,
朋友說,覺得我失敗後,很快就站了起來,
對的,我失敗好多次,被解雇一些次數,討厭公司一些次數,好像每次換工作,就像是為什麼又換工作了,
但我都有為什麼換工作的原因,想找更好的老闆、想要好的環境、想要做想要做的事、想要做一些有趣的事,想要薪水高一點。
覺得這樣換工作算失敗嗎?
雖然找工作沒錄取算失敗,但又從另一個觀點看,每次沒錄取就是在磨練我的面試與回應能力,
最後我經歷了50次以上的面試,終於獲得一份想要的待遇與工作。
但50次有滿多次,又可以讓對方錄取我,為何我不讓對方想要用我呢?狠狠的拒絕對方,
因為我堅持我想要的工作環境與內容,所以我打槍了面試我的公司。當場可能就拒絕了,說我可能沒興趣來。
因為面試,就像交往一樣,發現不對,就不要交往,沒什麼錯誤,
你會跟你第一次認識的人馬上就說,我錄取你,你就會答應錄取嗎?就跟結婚一樣,這種草率,有大部分的機率是,離婚。
我覺得就是差在那種感覺,一感覺你不是我要的,雖然我缺工作,但這是恐懼沒工作的意思,帶有恐懼的答應,沒尊重與在乎自己的內心所想。
最後可能就是又再一次離職收場,
這次我變得想當的謹慎,或許也感覺前七份工作給我的參考依據,使我最終滿意自己的這份工作。
讓失敗單元跟你的失敗與成功轉換單元連在一起,每次遇到一次的失敗,就是增加你成功的機率。就會更有正面力量往前一步。
一個人會幸運,會快樂,我覺得他是嘗試了許許多多方式,每次的方式留下了一個又一個的經驗,成為辨識模式的一個參考資料,以便每次遇到一樣的時候可以避開或接受,
使得他獲得成功的機率成功不少。
說這就是一直幸運的原因,或許就是如此。
人工智慧,要能夠有讓機器有很強的辨識能力,是透過數據養成,這段過程叫機器學習。
人類也可以學習,或許可以透過大量的聽演講、閱讀文章、閱讀書本、閱讀別人的人生經歷、父母教導、老師教導、同儕、前輩。
當然也可能學壞,誰能保證你得到的資料是否好壞呢?
但學習後能夠在自我經歷並判斷實驗對錯,變成可以教導別人的基礎經歷(如我寫了一篇又一篇的廢文)
而我想,這種學習,我們在人類的世界,只叫「學習」,不如「機器學習」,這麼的專業,感覺是一個要學的科目,而這科目可以為你帶來不錯的收入。
那「人類學習」呢?如果我說,利用「大量學習」,可以為你帶來不錯的收入。你會不會就開始專研學習這門科目呢?
因為要成為一個專家,機器要餵養他10萬單元以上的資料(現在真的網路時代,資料太多了,所以可行性變高了),
像我做爬文,我爬了五萬間的餐廳資料,如何辨識他是什麼餐廳,會有一個欄位,會有餐廳的種類,如何辨識他是一種好吃的餐廳,可能比較難
但有所謂的google評分,評分高者,可能就好吃,那如何更深的判斷他是非常好吃的餐廳,或許可以透過該網路的流量、評論數,評分數,甚至可以看他的業績、訂單、正面評比等,都可以得到不錯的判斷依據。
變成電腦可以經歷多種數據,來告知你,我推薦這家餐廳給你。
就看你希望的依據是什麼,好吃、方便、便宜、偏好等。來為你提供你所謂要的資料。
當人腦學習了大量的知識、經歷、閱讀大量數籍,跟各種興趣愛好者、專家接觸,討論版等,也可以成為生活的依據,或判斷能力。
但網路的討論活躍度越高,懂得查看網路討論的資訊,可以為你判斷選擇的依據。
人工智慧,可以為你決策,而形成,你也可以不用腦的方式選擇最有智慧的東西。
反而降低了許多世界上不幸的騙局,因為人們越來越不容易被騙,為你選擇最好,差的,就慢慢形式難以生活或被使用的狀態。
覺得也會漸漸形成思想的變化,傳遞負面思想的機會變少,
相對就使得世界變得更好的世界。
這是一種理論依據,但我又開始離題了。
下回見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