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24 一流的人如何保持顛峰 2020/01/13
No.127 冥想正念守冊 2020/01/23
No.129 心態致勝 2020/01/25
No.130 學習的王道 2020/01/27
No.131 複利效應 2020/01/28

這次的過年期間,我開始希望一日一本,

但實際上,大概是兩日1.5本左右。

我買的書,都是國外暢銷書,大概是Amazon 登榜的,反正就是容易在書局攤上看到的,

但現在書局都幾乎倒的差不多,表示我們書局面臨了一個問題,或我們國家面臨了一個問題,

好的知識,好的教育上的落差。

 

有時候我不經意的經過,看到後就會購買,

加上培養了,閱讀的書慣,與100百書的追求,我真的也因此改變了自己。

量變造成質變,一直是我在攝影外拍上,不斷的拍後,發現的一種秘密,

不斷的拍,節奏的拍,會養成一種習慣,在每一次的拍攝,尋求新的新鮮感,追求新的拍法,與各類攝影師、MD學習,而不斷精進的刻意練習。

 

書也是如此,當我每天讀、每個禮拜讀、要個月讀,

也開始產生了,閱讀速度上的差異,記憶上的差異、理解力上的差異、想像力、創造力、思考上的差異。

加上我有很深厚的靈性知識為底子,讀這些看似成功學,實際不偏離靈性思想。

 

學習的王道,提到心態致勝的固定心態與成長心態,在書中被翻成,增長型。

學習的王道大圓化為小圓,也就是將一個大布局,化為各種小的事物,如王與兵的殘局,待各種兵種的技巧熟練後,再繼續往更大的布局。

這就是刻意練習,將基本練的深厚,變成一種自動的潛意識,自動化

在打太極時,能夠自動的反應,而不需經思考,則反應速度會快人許多。通常就在那一、兩秒的思考,就被對手給擊倒,所以他們需要練習各種狀況的破解方式。

學習的王道,因為小時候他就是別人眼中的天才,但有時候在固型心態下,經過失敗後,會難以爬起來,而不願再去克服困難,但因為用的是成長心態,會反省、與學習下次如何改變,或尋找因應對策,(參考《心態致勝》

這在一部印度電影《萬萬沒想到》,我們都只會提如何獲得成功,但成功只有少數的人,但我們卻沒教如何應付失敗,魯蛇這個名稱很難聽,會讓人受不了,但難道就應該這樣放棄人生嗎?或對人生感到無耐而尋求自殺嗎?但成長型心態,認知的是,人是可以成長、培養的,人生沒有失敗或成功,只有學習與不學習。

學習的王道,提到了「一流的人如何保持顛峰」壓力+休息=成長

在打太極,會在努力對打後,要在短時間內恢復狀況,然後投入下一回合的戰鬥,

西洋棋也是,在上場比賽前,需要適當的休息,讓腦袋恢復清醒的狀況。

在對方疲憊時,你卻在最佳狀態下,就容易分出勝負。

 

依這個理論,我使用了蕃茄時鐘法,50分鐘專注閱讀後,5分鐘至10分鐘的休息,甚至安排去外面抓寶可夢,充當休息,

等散完步回來後,再繼續讀書。保持想持續看書的狀況,有時逼死自己讀書到不想讀,我就知道該停了,不要看了,

大概一天讀200~300頁後,後面真的也看的很不耐煩,我就知道,該休息了。

在工作上,也是如此,當百思不得其解,我就去買飲料,去吃零食到處走動,讓自己從「專注模式」進入「發散模式」,以尋求其它的解法。(參考《大腦喜歡這樣學》、《學習如何學習》

在進入專注模式時,我還會放冥想音樂,跟著冥想音樂隨動,而進入閱讀的心境越好,因為音樂使人的腦波頻率產生改變,學習狀況變好,也是一種最佳狀態的變化。

學習的王道裡,也會有因為西洋棋比賽,周糟的噪音,影響他們情緒、思緒,而對手也會用一些奧步,來干擾選手,而他開始發展出不抵抗並不因周遭環境影響而影響心境的一種心態,而保持思緒的專注,而擊敗對手。

這有點像是「冥想」的察覺,也就是不斷回歸自己的中心,在覺知的狀態,不過思緒如何移動,只是單純的看著他們

《起飛》、《亞伯拉罕靈訊》、《冥想正念手冊》都有提到冥想、察覺、覺知的一些概念。

《冥想正念手冊》提到一個禪修大師,因用一種比喻「道路」,來比喻,馬路上的車子,好比你的各種思緒,你會被各種車子帶著走,而去追逐,但你最後發現,你正在追逐車子,

所以你要察覺到你正在追逐車子,而立馬回到你原本站在馬路旁的那個坐位上,回去坐下,繼續看著車子,這就是察覺與覺知,覺知你就會在坐位上,察覺,你就會發現你正在追逐車子,

看著就好,但記得需要保持回歸中心的狀態。

 

《人類大命運》作者說,他的書籍是由於在《內觀》時,所發現的,所書寫下來的書。

《比爾.蓋茲》則會有一個禮拜的思考週,與世隔絕的看書或思考,

《賈伯斯》則有自己的冥想空間與冥想日。

《當和尚遇到鑽石》作者,則有所謂的「圓圈日」。

 

是否有某些巧合,通常在靜心冥想時,則會突現所謂的靈感。

而Google有一個工程師陳一鳴,用正念課程,導入到他的工作中,也協助他人正念與冥想,

後來發現,上課的人,生產力都變好了,效率也好了,反而上課的人越來越多,

而Google發現這樣的現象,決定,幫他換個職務,只教正念的訓練課程,而最後這位工程師,另外創立了公司訓練正念的訓練中心。

https://buzzorange.com/vidaorange/2019/02/22/google-meditation/

 

而在來是《原子習慣》《複利效應》,可以協助你將冥想、覺知、學習方式變成習慣,而習慣變成你的複利效應。

先有想完成的目標,可以看《OKR》,定出自己想要的目標與關鍵結果,設定關鍵結果,培養出能達成關鍵結果的習慣,透過原子習慣,讓習慣被養成出來,

透過複利效應,從小習慣變成大習慣,

讓習慣變成你的自動化程序。

 

習慣,是由頻率造成的,而習慣透過習慣養成另一個習慣,

當有興趣使你想養成的習慣,如「存錢」、「學習」、「英文」、「運動」、「冥想」、「心態」的養成,

可從1%或0.1%,逐步增加,一個禮拜增加0.1%或1%,

如「有錢人都這樣做」、「思考致富」、「用10%薪水變有錢:全世界有錢人都奉行的巴比倫致富聖經」…等

那10%就是你的目標,一個月存10%的薪水,但一下10%,應該是無法讓你養成習慣。

就從0.1%開始,或1%開始,

第一個月1%,第二個月2%,第三個月3%,想辦法達成3%之類的(參考《複利效應》)最後你會驚訝的自己已經每個月能夠存10%下來,

少喝點咖啡、少吃零食、少吃大餐……追蹤自己錢的動向。

追蹤記錄表,是很有用的東西,當你想養成什麼習慣,就追蹤該習慣。

想存錢,就追蹤錢的動向。

 

而我的追蹤記錄,就是我記錄著我目前讀到第幾本書。

默默的,一年半過去或兩年過去,我已經進入讀書的第三年了,已經達130本書。

我還想讀更快更多,直到我真正的速率能到一年一百本書為止。

 

讀我有興趣的書,的確會讀很快,通常是勵志成長、生產力類,我很容易就互相關聯起來,

最後,我也透過讀習學習到更多東西,學到更多東西之後,又加快學習速度。

進入學習的複利效應。

 

我相信,每個人只要刻意練習,重複頻率,養成習慣,習慣造就不凡

我是一個教練、一個技術主管、資深工程師、心靈諮商師、老師,

只要有意願學習,就錄取的人資深不高,我也有辦法透過一連串的重複性的工作,使他學習如何應付工作上的問題,以及透過工作成長。

一天八小時的工作,只要有正確的安排工作,真不怕一個人變笨,只怕一個人不想學而已。

當然不想學也可以培養出想學習的興趣,就怕一個人是想來混的罷了。

調整一個人的心態需要花時間,就看公司願不願意調整一個人的心態囉。

 

就這樣。謝謝你的收看,下次再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匿名的引路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