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種感覺,

我們的習慣,是因為我們養成了對某種感覺的追求,

飽足感,所以我們進食,

虛榮感,所以我們追求名牌,

為了追求某些感覺,所以我們做了各式各樣的行為,

 

而我感覺到的是,好習慣,我們要增加他的感覺的次數,而壞習慣,我們則要減少他的感覺的次數。

我們需要培養的是有益於自己的行為與感覺,減少無益於自己的行為與感覺。

存錢有存錢的感覺,所以我開始有了聚寶盆的概念,為了增加所謂的增量感覺,以提升存錢感,

所以每次喝完,有找到五十元的銅版,我就丟到聚寶盆裡,一直丟一直丟,有點像迴紋圈策略,不斷的增加,

看到滿滿的銅版,因為我是有就丟有就丟,一個禮拜下來,也差不多有20到30個五十元銅板。

只做增,不做減,你就會有越來越多的感覺,這叫增量感覺,視覺感、很多的心理感。

 

我們容易有缺乏感,因為我們花錢多的時候,開始有了沒錢花的感覺,我們對沒錢花的感覺,無法立即的放下那種感覺,

結果感覺,就是感受,吸引更多的更受,感覺一直不夠用的感覺,

我們必須要扭轉感覺,丟一塊也是增量,丟五塊也是增量,丟十塊也是增量,

慢慢的用增量感,去抵銷缺乏感。

變成少花,多錢,多注意到的是自己丟錢進聚寶盆的感覺,就有足夠的感,當越來越多錢幣在聚寶盆時,開始缺乏感的注意力會越來越少,

而丟錢進聚寶盆的累積出來的視覺感,變成自己的注意力之所在,

 

為了養成存錢的習慣,我花一百元買飲料,會找到50元的硬幣,

每當我有50元硬幣,我就會丟到聚寶盆裡,因為我習慣這個硬幣給我的感覺,丟越多,感覺就越多,

我開始有了我存的起錢的感覺。

覺得第一個月,我就可以達標,收入的1%進聚寶盆,

因為感覺無法累積這麼快,第一個收入的1%是讓人覺得容易做到的事,當每天丟50,很快就達標,何況是我每喝一次飲料就會丟一次。因為我喜歡收集50元硬幣。

再來第二個月的2%,就容易了,直到第十個月的10%,就是一般書上所說的,用10%做投資的基本存錢習慣門檻

人沒有多的的意志力,所以第一個10%的確是要讓我無法保持持續的習慣,

如果是1%再來慢慢的累增,就會有一種習慣的養成。

 

如果我的想要的目標是富足與存錢,那我開始需要的是每天的習慣是,投入存錢的習慣,1元也是養成習慣,5元也是養成習慣,10元也是養成習慣,

需要每天專注在我有存錢的這個動作,不管幣值多大多小,早上投一元,中午投一元,晚上投一元都可以,

只要能夠常常注意到我正在存錢,錢越來越多的感覺,培養出我的存款不斷的在增加的感覺,自然而然,存錢的習慣真的出來了,

就像打電動,我每天都要打寶可夢。

 

每天都要抓怪,

我為了培養出滿等CP 的寶可夢,我給了自己讀完書後,就跑去休息,就是散步,這是《一流人才如何保持顛峰》的模式,壓力+休息=成長,

當進行一堆努力後,需要的是休息,透過散步進行休息,也進行所謂的《冥想》,專注在察覺,將思緒只用在抓寶上,專注的抓寶,

賺到星辰後,一但星辰到了,就馬上升等,我也就不知不覺得將一隻怪升到滿等,我也有一支滿等的超夢。

滿等的寶可夢很難,因為需要大量星辰,但每天這樣不斷的累積後,總有一天會達到滿等。

 

但我想要培養的目標是什麼,如英文、技術、閱讀、存錢、運動、冥想等。

我需要的就是在每次都需要跟這些有關,

我進行一斷努力,就會進行運動(抓寶散步)、冥想(休息、發呆、專注於呼吸)、喝飲料找零拿去存錢、

我大部分就會是,喝飲料→閱讀→抓寶→存錢,或喝飲料→閱讀→休息冥想→閱讀→抓寶→閱讀→休息→存錢。

閱讀就可以替換成學英文、學技術等。

當然我上班就是在學技術,就是工作→吃零食→工作→散步抓寶→工作→喝飲料→工作。

讓自己在專注模式與發散模式間互相切換,容易就可以想出解套方案。

 

有時候就是,專注個10分鐘,5分鐘,從小慢慢養大,

真的也不知不覺,我的聚寶盆在十天內就可以塞滿足夠多的硬幣,

而我也用迴紋圈策略,每讀一次英文,聽英文,我就丟一個圓型紙版(以前收集的玩具),丟進聚寶盆裡,

我會有一個感覺,原來,我已經學滿多了,當裡面放入10~50個玩具時,越來越多,我開始知道,自己已經累積很多時間在學習英文,已經累積很多硬幣在做存錢的動作。

 

當培養了增量的感覺,就慢慢抵銷自己「沒在學」、「我沒努力」、「我缺乏」、「我不夠」的感覺,而轉換注意力,我在學習、我在存錢,我在增加的感覺。

而運動方面,我想減肥,或許就是我要變瘦一點,覺得自己變胖了。

所以我就開始有了,抓寶走路計劃,每天讀完書,就去走走逛逛,我開始要收集圖鑑,看到沒進化的,就馬上去收集糖果,

開始打神奇寶貝聯盟,開始打火箭隊,我要培養出滿等IV高的寶可夢,看到IV100的寶可夢,就很想把他養到滿等。

為了養到滿等,就需要到處走抓寶,賺到足夠的星塵,就馬上升等。

因為每次都是一小步一小步在養,也就不知不覺,走了不少的路,走了不少圈,我相信對我的熱量消耗也是挺多的,

 

我們太常專注我們少的部分,但我們應該要去培養我們對增加的感覺,

沒錢,就去培養存錢的感覺,哪怕每天存一塊,

你開始想到就存,一天存三塊,早中晚各一塊,覺得1塊簡單、就存5塊,不斷的升等。

最後哪個早中晚各存50塊,你看會是怎樣,150*30,一個月就存了4500。1年,就可以存下45000元。

先從基本的存法開始,開始對自己有存錢的信心,開始挑戰存比原本多一些些,多個1000、或2000、3000,每個月都在增加比上次多一點點。

讓自己培養出習慣之後,複利效應就會開始運轉。

 

我這樣持續10天後,每天做差不多的事,看書,在忙也要開10頁,

但我最近是只要是假日就兩個小時兩個小時看,4小時就有240分鐘,幾乎我就能看完一本書了,一分鐘一頁的速度。

變成我一天可以看一本,我分成四小時讀,一小時讀完,就去抓寶,抓寶回來,再繼續讀。

一個月就可以約8本書。

在過年期間,我讀了5本書,一月的時間,我讀了10本書。

 

在我使用了蕃茄時間法,我已經知道我大概專注四次到五次,就能讀完一本書。一天我只要分散早、中、晚,我就能讀完一本約300頁的書。

開始不斷加壓我的閱讀速度,哪然再休息,加強我腦肌肉的鍛鍊,讓他鍛鍊一小時後、休息,可以增加細胞的增加,如果持續兩小時,可能反而減少腦細胞,

所以我懂了要壓力+休息=成長的公式,我努力一小時後,就得讓自己發呆10分鐘,或去抓寶。

反而腦細胞會比較活躍。

持續的燒腦,反而不會是好現象,間段性燒腦會比較適合。

 

閱讀,也是一種增加的過程,讓閱讀,理解力形成自動化

英文,也是一種增加的過程,讓識字、辨識,形成自動化

存錢,也是一種增加的過程,讓存的動作,形成自動化。

 

讓學習自動化,讓存錢自動化,讓英文能力自動化。

寶可夢GO,可以教你很多事,

因為他運用了許多培養習慣的UXUI的設計,讓你養成習慣,抓寶變成了習慣、培養寶可夢變成了習慣、散步變成了習慣、挑戰變成了習慣。

 

讓增加某個你喜歡的感覺,變成習慣吧,漸漸的你覺得你是幸福的,你是富足的,你是有自信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匿名的引路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