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間我想要提這個主題,

在於正面思考的一種背後別人所不知道的問題

 

一定有一些成功的人士,或很厲害的人,

他們的成長背景,應該是樂觀、正向、正面思考,而且熟知吸引力法則,

所以盡可能所有事情都用正面思考去看待,

比方說,他們不會去說「不」字,或則是「不可能」之類的事,比較多不會講,任何所有事情都能做到。

其實,過度的正面思考,也是一種負面思考,過度的正面思考,所引發的頻率與感受,是很強迫性的、硬性的、壓力性、感受如,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假裝都可以的,帶有強烈性的防衛感。

這種不知道背後的意義是什麼,

我知道,在這樣的人底下工作,倒楣的是底下的員工,我想是,他把問題轉傢給了員工,

他可以過的很好,但底下的人提供他能量,有點是抽取他底下員工的能量去供給他的正面思考,

而底下的人就變成了負面思考,也就變成員工的能量為「負」,他為「正」,正反相吸的感覺。

感覺就是在這種過度正面思考的人底下,會有過度負面思考的員工的可能性很高,才會正反相吸。

在這種狀況下,為何會常常有所謂的衝突,大吵大鬧的狀況,或許也是來自於過度的正極,導致會有另一個過度的負極來做一個平衡。

也就是一度股票高點的時候,就會來一次大反彈的感覺,

鐘擺的兩極擺盪都過度的使用能量,硬是推向正面的那一方,必然產生過度負面的那一方,

過我是我極度的負面思考,最後接觸靈性,才會特別的防止負面思考,硬是要正面思考。

但所有一切都來自自己的感受上的心靈是否平心為止,盡可能別陷入所謂的二元對立的狀況。

是非、對錯、正負、冷熱。

既「不是」,也不是「是」,如同一個圓,在(0,0) 的位置,x,y既不在負,也不是正,在0的位置上,

回歸中心,平衡的角度看待事物。

 

在正念冥想課程,冥想如是要回到覺知的位置,不會被正面或負面的思維帶著走,就是正念,將心擺在中心上。有點空無的感覺,一種原點的感覺。或許就是當下。既不在過去,也不在未來,此時此刻。

神就在那個中心的位置上,所有從神出去的,如從源頭出去的,到各個地方去遊玩,迷失了,但總有一天,要回到神的住所,你的源頭。

 

而最近看一本叫「成長思考力」,也是一本不錯的書,

我覺得我們之所以不敢前進,是因為我們沒有自信,能完成某個目標,

是恐懼也好,是陌生也好,是困難也好,其實都會引起自信上的問題,

 

當我們懂得設定「目標」,懂得「行動」,懂得「執行」,懂得「練習」,懂得「習慣」。

但為什麼每前進一步,卻又打退堂鼓,因為沒「自信」能走下一步。

 

我想很多如OKR的管理哲學,很多公司都知道這個管理哲學,

但似乎感覺他們好像用錯了,

以為訂一個「目標」,請的家開始針對這個目標提供「關鍵結果」,並開始執行

但總覺得如果我們會去指責對方為什麼沒達成關鍵結果,就變成是一種問題,因為讓執行者,有一種強迫感,不願意感,沒心沒力,或厭惡感,

那就錯了,所以才會有量子領導學,培養心態,

讓所有人,都願意為這個目標前進,熱忱,努力,想為公司付出,但要求員工付出是一種怪現象,

除非他們就跟你一樣有同樣的心,有同樣的意願,

如我們都希望為小孩做點事的,就成了一個團體,為環保做一點事的,就成了一個團體,

因為信念相同,就有相同的目標,與意願,開始執行起來,就會順暢許多。

但如同我們的目標與信念不同,那就執行起來,再也不是同樣的目標,而是個人利益。

 

所以在那本書,我發現,在目標前面,需要加上,有意願的目標。

如同我們打獵,我們為什麼打獵,原始人的目的是,養家活口,所以他們要學會怎麼狩獵,目標就是長毛象,其背後的真正目標是生存,關鍵結果就是狩獵一隻長毛象。

而狩獵一隻長毛象,還可以在分出去,練習弓箭幾發、射擊幾次等必要的準備與練習。

那是有同樣的意願,會是一起完成一件事,

如果團體裡的人,有的就是不愁吃穿的,他會需要狩獵嗎?

舉個例子,或許是員工是想要有翻身的機會,而老闆的兒子,可能不是想翻身,他的想法就是應付老爸給的任務而已。

所以兩邊會有不同的目標,既然最後沒有機會翻身,那為何還會想繼續待在公司,

有可能翻身的前提是磨練技術,一但技術磨練好了,就會到另一家公司。

而會肯留著的,只是一些沒企圖心的,只想有份穩穩拿錢的工作,他們的想法就會跟老闆的兒子的想法比較像。

所以需不需要很大的變革,不需要,需不需學更多的技術,不需要。

一旦不需要成長,人生就停止進步了。

 

通常優秀的人,不會停止前進,

因此不會在一家沒有偉大目標的公司上班,或無法翻身的機會公司上班。

他會覺得繼續留著,只是浪費人生罷了。

 

這也沒辦法,畢竟想法不同

高手很難待在一個沒智慧的組織底下,你想想三國時代,趙雲會選擇誰?

諸葛孔明會選擇誰?

司馬懿又會選擇誰?

將才通常會選擇有共同願景的君主底下,

或許是,血脈,或許是一個土地下共同生活的人民,如江東父老

或許是漢室血統、曹氏家族。

 

而「成長思考力」裡面提供的「微小的成功體驗」

讓我想到一個「微成功」

現在程式的架構技術上都有「微服務」

一群的微服務,能形成一個非常有彈性的大型架構。

 

而「微成功」呢?

一個成功的目標,必然可以化為各種「小目標」

每完成一個小目標,就等於是一個微小的成功。

 

如玩「寶可夢GO」,會有獎牌、會有「特殊任務」與「調查任務」

每完成一個小任務,就會有一個獎賞,或則完成多少次之後,會從銅牌升銀牌。

每一次的微任務,基本上,就可以增加自信心。

你會不知不覺中,完成很多,等級提升了,星塵變多了,蒐集到更多的寶可夢與圖鑑。

這是成為神奇寶貝大師 這樣一個偉大目標的過程,

讓你透過這些小任務、微成功,一步步邁向神奇寶貝大師之路。

 

而工作呢?

程式技術,

可以分「分析」、「設計」、「開發」、「測試」

分析,可以是,瞭解了多少的功能、設計出多少資料表、開出多少api,實作多少頁面、實作多少功能、實作多少api。

撰寫了幾支檔案、寫了幾行的程式,幾個方法

測試多少個項目

都可以透過分析與設計,出了規格書、出了畫面、出了程式規格、實作規格、測試規格。都會慢慢變成可量化的單位,

再從每一個小單位去處理,就等於是一種微成功,微任務的概念。

 

如果覺得「太大」,或許可以適著做「分析規劃」,再從小任務開始。

如「開啟電腦」,完成一個點數。

打開開發工具,

撰寫一隻api,

測試一隻api,

交付、完成,經驗值提升。

一種小小的感覺,再給自己一個鼓勵,去買杯飲料,或迴紋針策略,給自己記一個迴紋針。

等滿了,你也覺得,原來我在這家公司,寫了這麼多的功能項目。

自信心就建立起來。

 

一但自信心建立起來,就認為一切都依這個模式,就能完成了,好像很棒棒一樣。

知道自己做了多少,反而鼓舞自己前進。

大概是這樣。

 

如同我的「一百本書計畫」一樣,結果就默默的達成了,好像是一種不可能的任務 

一年半達標了。

剛開始看,怎麼可能有辦法完成一百本書呢?

其實我的目標是一天一本。

結果,「成長思考力」,我因為有興趣讀,還真的一天看完了。

這或許是那一百本書的計畫奏效了,我成了閱讀達人 

變得看很快,

懂得默讀,不發音讀,懂得記憶術,筆記術,回憶法、加深記憶,懂得刻意練習,與原子習慣及複利效應。

現在,我想要建立自己的自信習慣迴路。

讓自己充滿自信。

掌握了外功,現在要來掌握內功心法。

我發現,我工作是由於「自信」問題,是「悲觀」問題,

或許來自於過去的上司問題,給予過大的範圍,及使人沒自信的能力差異太大的工作,導致失敗而產生的缺乏自信的狀況。

這形成的陰影,持續太久了,使我產生了許多對給予能力差異太大的工作的老闆,給予重重的回擊,憤怒也好,辭職也好

但「沒自信」應該就是主因,因為這樣的感受,只會引導你接觸那些不懂分配工作的老闆底下做事。

可能因此會很沒有安全感

 

慢慢的要建立自信迴路。

如同我高職讀書時,

從小考開始,以平常心態,讀過、準備過,就上戰場。

那時候是都滿有自信的,因為每次讀完考的分數都還不錯,

考試也好、練習題目也好,我是一直在寫著自己能夠寫的題目,以玩樂的心態,並沒有如職場那樣,給你差異過大的工作

如同,老師出了一題你從來沒寫過的題目一樣,打擊你的學習心態一樣。

如同,考個中級全民英檢,來個不及格的分數一樣,從此,心態變成了「定型心態」,而非「成長心態」,

認為這輩子,我英文就爛死了。

但直到我看了「六個月學會外語」的書後,我發現,他說到如何培養的方法,

可以透過習慣、常聽,常看,以達成目標。

如果夠笨笨的做,就會天天看,看六個月,之後,的確,我一直看youtube,的確也讓我的英聽能力變好了。

我每天,就是用養成習慣的app,固定弄幾個一定要做的事,一、閱讀,二、英聽,三、技術,四、冥想、五、存錢。

存錢,我是每天像迴紋針法則一樣,丟50元硬幣至我的聚寶盆,裡面到底有多少錢,我已經忘了,反正我就是每天丟,等他哪天滿了再說。

冥想,我就每天隨便翻翻心靈書籍,隨時讀讀靈性書籍,就能時時保持連線的狀態。

英聽,我就吃飯時,放著聽,反正我只是順便聽而已,重點還是早餐。

技術,從工作上發現的問題中,找出幾個我沒學過的字眼,Google一下,他的意思與真正用法,以及想想能學些什麼,或許是新技術,或沒學過的舊技術,還沒讀的技術書籍這樣。

閱讀,因為有了一百本書的計畫後,其實,我每天都在找書讀,加上每天有養成習慣的app的事後,很難不找書讀,外加我買的書超多,不怕沒書讀,這幾乎都能每天達標。

你想想,我這樣的狀況下,學習力會提升多少,閱讀能力會提升多少,思考力能提升多少

加上大量閱讀,其實就容易發現很多答案,

一本書就如同一個神經元,我會有一本書本的神經元互相串連。

等於有一百個專家在互相討論事情一樣。

當然過去十幾家的公司工作的模式,也容易成為我大量的思考碰撞的參考 

很容易就發現,會有什麼樣的制度問題,一下就能預測未來,或如何改變現狀。

 

這就是一種很挺妙的事,可能我還少讀了哪些書,或沒經歷過哪些事,可能就是有待學習的領域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匿名的引路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