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心靈書如同讀經書,

我發現,讀心靈書,會調整頻率,會使自己內心趨緩,並且獲得平靜,

讀經書我覺得也是如同,只是他會是一直不斷的背誦,不斷的循環

但怎麼沒有人想過,讀心靈書也可以不斷的重複循環呢?或許不斷的重複循環,也跟讀經書有類似的效果。

其實是想透過這樣的閱讀過程,不斷的牢記概念,感受概念,感受那種頻率,

在我連讀與神對話好幾本好,有類似的變化,我越變頻率越高,

但後來不讀書之後,感覺到頻率真的有下降,而且又長期不讀書,墮落,不修行的情況下,頻率降到沒有感到到平靜的存在,

後來我決定以100本書為目標,重捨心靈書籍的情況下,開始不斷的加速提升頻率。

再加上不斷的自動書寫的情況下,以及不斷的思考各種靈性上的想法,

也就不斷的提升之中,

藉由不斷的重複重複重複,概念、感受、習慣被憶起來,程式般的自動化後,

能夠持續的提升,或不至於降頻到認不得自己的情況下,

藉由習慣,在每個禮拜或每天,把自己重新的拉上來,

在職場,很容易有對過去的印象存在,他會再次的觸發錯誤的認知,錯誤的感覺,

好不容易塗白的東西,又在每天的上班過程中,又塗黑了,

如果沒有假日讀書的習慣,恐怕我黑的很徹底。

 

人生是的能量體,一直是修修改改的過程,塗黑了,又塗白了,

我們現代人不像古人,壞就真的壞到底,好的呢?也會變壞,一旦有權有勢,就一再的把自己往火坑丟。

看連續劇《朱元璋》,原本的將領,或許一開始不會欺壓百姓,但一旦封了爵位之後,囂張拔扈的情況就越來越嚴重。

一旦升了相國,也開始露出真面目,開始玩弄權利,無視君、無視民,

開始玩弄奪權的念頭

看樣子,權利真的能夠使人腐化,

除非了像劉伯溫這樣,正直清廉,他的正直清清廉,是因為不為功利名利,只為蒼天百姓,

一旦讓世界恢復了平靜,反而就想回去過著淡泊名利的日子,好好養老

那他是怎樣成為這樣正直清廉的人呢?我想是在於看透了世界的,或許就是瞭解自己要的不是世界上虛假的物質生活,

而是追求真實的真理吧,追求如同聖賢,君子、仁義、忠義、禮、一個古聖的賢者、智人,如同張良、諸葛孔明。

他要的形象,可能是清高,正直的一種文人形象。

但也由於他自己的形象,所以對於不法、不善的事也有相對的厭惡與看法,所以才會對朱元璋有些狠毒之事,感覺憂心或害怕,想逃避他。

但也是因為他自個的恐懼所產生的對映的反應,

因為說話時,太過聰明,而未靠慮更多的人的心理反應,反而導致與人不和,也無法得到皇上朱元璋對其的猜疑。

 

而現代人,有更多的機會,得到更多的資訊,去修正自己的問題,

也是現代因為資訊透明、資訊過量,生活頻繁,連學會調整自己的個性,也變得頻繁起來,

過去古人要從不好變好,可能需要法治、可能需要嚴厲的教導、可能要有嚴師不斷的教導、或透過年年的戰亂

現代人,大家都能夠被教化,也就是義務的教育,資訊的傳播,

我們可以透過大量的書籍閱讀、文章閱讀、資訊傳播,來修正個人的認知,

我們也得到靈性的宇宙法則的真理,來讓我們瞭解事物的真相,也不像古人,轉了好多個彎,也不見得說得清清楚楚,

也就是一種知道公式,也不知道其原理,

一種道理,但也不說明他是一種被觀察後,大量的經驗後,發現的道理。

如「己所不欲、欲施於人」,簡單,但沒說明背後的能量傳導的一種法則,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

覺得儒家或許直接講出結果,或公式,但沒有像西方的,會有因為與所以。

雖然東方是直覺式的,答案直接講出來了,

西方則是講論證的,要說明為什麼會有這個公式,可能還得把觀察記錄下來,並從觀察記錄下來的事物,去推導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論。

我想故事在孔子的心理,透過自己的人生經驗,講出了結果 

他沒把為何誕生這個結果的過程,去說明清楚,

為什麼「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呢?不知道孔子到現代,如果有人問他為什麼?他的怎麼回答呢?(或許會說明他曾經的一段故事,再來說為什麼我這樣認為)

 

大概就這樣了,累了。下回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匿名的引路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