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崇拜聖人,或對懂真理的人,就像是看到聖人一般,很想追隨,

似乎我就曾經像個耶穌門徒,想追隨在其左右,聆聽真理的思維,

曾經加入心靈成長課程,我以為他是我想追隨的聖人或救世主,但加入後,我才知道只是一個控制別人以獲取自己利益的人,

將他人的思想給洗腦,成為替他賣命的左右手,後來我離開後,也經歷過許多工作,我發現,那是有害一個人是無法追尋真實的夢想的思維,

只是追著俗世的價值觀,而錯失屬於自己的真正想法。

 

為什麼我會有想追蹤聖人的思維,或許是前世的因素,

為什麼我會對佛陀的故事感興趣,為什麼我對靈界感興趣

為什麼我對真理感興趣,為什麼我對真相感興趣,

為什麼我容易被聖人的思維感觸,

 

這我無法從更小的時候所經歷的經驗中找尋?

是李白、還是孔子?孟子?韓愈?還是五柳先生傳?

是韓信、張良、劉備、關羽還是諸葛亮?

是姜太公、姬昌還是周武王?

是劉伯溫還是朱元璋?

還是近代的孫立人或李開復?

是沈芯菱還是陳樹菊?

是尼古拉特斯拉還是愛因斯坦?

 

是誰影響了我?

我會想有一番成就、功成名就?

我會想成為正人君子?

我會用道德限制自己?

我會想超越他人?我會想為校爭光?為國爭光?我會想幫助世界?為世界謀福利?

 

我的聖人思想從何而來?

引領著我讀這些書、看這些故事,我樂此不彼?

想成為一代名將?或一代軍師?或一代君主?

 

但我只相信,當你崇拜著這些古代聖人,並希望以此為鏡,努力成為他們的時候,

你所做所謂,如謙虛、如正直、如誠實、都會自我的約束,

就像孔子的三千弟子,各個跟著孔子旁邊,詢問,如何成為一個君子?想好好的調整自己。

 

當你約束自己,也就是時時刻刻的將行為套用在自己的習慣之中,習慣成為君子的模式,

雖然外界也會認為你的偽君子,畢竟能像聖人,本來就不容易,稍微不像,就是偽君子。

聖人之道,需要習慣聖人擁有的思想與行為,勤勉自己,修正自己,改善自己,止於至善,因為至善不容易,所以不完美,也不必批評自己的不完美,

人只需吾日三省吾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

 

一旦你是屬於擁有聖人思維的人,變成優秀、變成高人一等,反省改善自己,改過自新、修正自己,反省自己,都會成為自己平時的思考,

遇到錯誤,會修正,遇到困難,會學習,失敗了會記起教訓,成功了也不會驕傲自大

也不會任意的與他人比較

想想找自己想學想完成的目標,

會找個目標讓自己充實人生,與不斷的成長。

 

我在想,我與他人的不同,是不願意一成不變,會時時向上,是一種進取心、一種上進心,

自然的本人,想要成長,不想做重複性的事,想要做的優秀,改善效率,學習各式各樣的東西,不會停滯在一個地方不往直前,

不滿足現況,就是覺得不想成為一灘靜止的池水。

想留下有價值的人生、謀社會於福利、改變社會的環境、讓別人過的舒適的生活、改善自己的生活

 

這些是自我的一種意願,我就是有這種意願,才會一直不斷的改變。

改變是容易在這個社會中生存,能力好必然贏得大家的熱愛,

 

以往都會有「態度決定高度」、「心態致勝」、「心態決定一切」

但這不是要求別人的,

一切都是心念、信念、與頻率,

管理者因為自己的強,而忘了你的意念,使得你周遭的人感受到痛苦,不開心,使他們缺乏熱情,

應該以自己的平衡心態,愛民如子的信念,讓跟隨你的不斷的提升勇氣,提升意願度,並願意為你努力,

這是因為「愛」,而產生的能量,

你身先事足,不怕沒有人不跟隨你,

但如果是你心態是「貪」,保證,離你遠去的員工必然增多,畢竟你的「心念」,是你很強,但瞧不起別人,你覺得別人應該,但造成人別人的壓力

你覺得我可以為什麼你不可以,你要求別人跟你一樣,但你卻不願意給別人跟你一樣的福利與待遇,

這樣怎麼會有人想跟隨呢?在需要人才的企業裡,更需要善待人才

一絲一毫的關懷舉動,都會影響員工的向心力。

 

聖人之心態,在主管或老闆都一樣,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如果整體不怎麼好,必然是自己的整體與公司的能量,是一種對立的能量,而不是合一的能量,使得公司無法成長,

只有不斷的分裂抗爭與鬥爭,不斷的內耗,如何向上成長。

 

想要讓自己成為完美,但不因無法完美而爆怒,也不因心情不好而牽就他人。

 

聖人之心態,我不知道從何而來,

一、不會太自私,為了一己自私加害於人,我想正常的善良人性,應該不會刻意去害人。

二、會想幫助他人,看他人連個什麼吃的都沒有,連生活都有困苦時,就會想施捨,幫助他人過的好一點,我想很多人都有這樣,只是容易被詐騙集團所騙

三、智慧,因為被騙多了,能用自己超能力,敏感度、直覺力、去感受他人,是否真誠與偽善,而決定是否提供自己的幫助

四、價值取向

五、成長心態

六、理解與感受他人的痛楚,並不多責怪與究責

七、真誠、不假,給予,不做太過的表面功夫,只求實際、務實與典範,避免浪費時間與無效率的事

八、在乎平衡,不過度的勞累、也不過度的懶散、適當的休息,與適當的工作,

九、熱情、興趣為方向盤。

 

其它我也不多說了,我覺得自己人生就是因為這幾個讓自己感覺良好的事,

通常也會有報的因果循環。

如同水滸傳的宋江、各路的英雄好漢,如武松、林沖、花和尚魯智深、九紋龍史進、玉麒麟盧俊義、浪子燕青、

如唐朝的秦叔寶、王伯當、單信雄、程咬金、尉遲恭、李世民、李靖、紅拂女、

如明朝的朱元璋、劉伯溫、李善長、徐達、常遇春、湯和、宋濂、呂昶

如三國的、曹操、劉備、孫權、郭嘉、程昱、荀彧、關羽、張飛、趙雲、諸葛亮、孫堅、黃忠、姜維、典韋、徐晃、張遼、馬超、許緒、夏侯敦、曹植、黃蓋、陸遜、太史慈、甘寧、

如春秋戰國的孫武、伍子胥

如漢朝的韓信、張良、蕭何

 

要成大事者,其心,難很自私,為國為民,為眾人,很少只為了自己的功成名就,

為何而做事,就是為了拯救他人,貢獻一己之力。

無非,因這份心,而使之得以集眾人之力以成大業,因這份心,勵練自己而成就不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匿名的引路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