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寶可夢遊戲做為一個想像,

寶可夢的遊戲設定,可以設定,要不要使用時時刻刻的功能,

或其它各種功能。

 

假設這種叫「遊戲系統設定」

而我們的人生,是否有某種設定,但這個設定稱為「習慣」,因為「習慣」,所以不需受到腦袋控制,

而就會自動處理,

像是啟動了「時時刻刻」的功能,你不需要打開APP,你的夥伴,及你的APP會自動讀取你目前的位置,並不斷的通報給系統,

告知你目前在哪,而你的夥伴,是否該拿到糖果,

而你孵的蛋,是否該孵出蛋來。

 

因為這已經交給了遊戲設定處理,如同潛意識,你不需要管你的毛髮怎麼生長,你的指甲該長多少?

你如何排汗,你如何走路,你如何聽懂語言

 

潛意識已經幫你處理好了,

 

而我今天,發現一個事情,我的腦中會有一些想法,我有一個欲望,而這個欲望會讓我變得奢侈管不住錢,

但又想,我該怎麼辦,這是腦內的A人格在處理,腦內的B人格則會是勸導,不能再花錢了,腦內的C人格,是詴導,說你只要完成十件重大的事,如讀十本書,寫十篇的技術分享文,或寫十種技術等,則讓你獲得報酬。

然後,我聽了三個話,差點可能以A做為決策,而我覺得C決策才是好的,雖然我有欲望,

但我必須讓欲望能幫我增價什麼價值,再達成欲望,這樣我就不會虧到了。

當我講原本的設定,立即滿足欲望,改成,完成十項事情後,給你報酬。

也就是我的完成欲望的設定是,

A、不顧後果立即進要,

B、需完成十項條件,才可進行。

當從A模式,轉到B模式時,欲望停止,進行我要想辦法完成十項條件,

這是一種節制的設定,

如同寶可夢,他會有挑戰聯盟的對戰遊戲,能夠挑戰的限制是,須走多少路,後才可繼續,這是一種節制效果,避免你一直的找人挑戰,沒有停止過。

或孵蛋最多只能孵九顆,必須走三、五、七、十公里的路程。

夥伴的糖果依寶可夢的角色,決定走一公里、三公里、五公里或十公里才可獲取。

 

你能看到的怪只有附近的多少公里內,你的使用遠程團體戰需多少範圍內的才可抓取

你能挑戰幹部,需打多少小弟,你能挑戰頭目,需要打多少幹部等都是限制設定。

 

避免無節制的耗費金錢(雖然寶可夢當然會希望你花更多錢,但他們知道要你節制,否則會成為害人破費嚴重的遊戲,會影響玩家輻續遊戲的習慣)

要能夠花錢花到沒錢的,在寶可夢遊戲算難,道具有限制上限,寶可夢盒子有限制上限,除了不斷的花錢買金幣外,買了金幣基本上花不到或無法花的狀況下,你也不可能無端的一直消費。

 

不像有些遊戲可能可以狂抽卡,狂課金,

但這款遊戲就是課金無法讓你變得更了不起,也無法讓你課金到月光族。

 

是的當我們給自己設定了腦思考節制的限定後,你就無法課金到月光族的狀況

我們有欲望我知道,人沒欲望會很像行屍走肉,但過多的欲望,我會陷入萬劫不復,

此時,我想就是因為我們未有一種限制設定,既要有欲望目前的設定,也要有欲望限制的設定。

道德,是一種欲望限制,夢想、奢侈的生活是一種無節制的設定。

而符合欲望與節制的設定,一種叫量入為出,而是週計畫,或完成什麼後,給自己一個獎賞。

而完成什麼是一種,需能蓋過獎賞的行動,

如工作,獲得薪水,薪水的一部分,購買想要的東西。

因為為了想購買,而有了行為,

只是得到的獎賞,不可高過於行為所得到的報酬,

否則就是透支的獎賞行為,這會負成長的狀況。

 

要有一個成長循環是,獎賞行為的獎勵需小於行為的回報。

 

在許多公司,業務通常為了獲得報酬,需成交案子,而案子的一部分就是自己的酬勞。

也變成了,若案子不賺錢,沒利潤,因為成交價的一部分為自己酬勞,所以會刻意的去成交。

這問題就會以公司角度來講,公司沒有利潤,卻付出了獎賞,而獎賞大於了利潤。

這就成為負成長的問題。

這可以當作是一種業務漏洞或則錯誤機制。

 

我覺察到思考的設定,

我必須聆聽到思考所說的話語,他在說什麼,只有一個人的發言,就陷入問題,變成一人說的算的主控權,

而我決定思考第二種思考,但過去是節制的主控權,因為節制的主控權讓主人延遲享樂

使主人因此犧牲許多卻未得到滿足,因此主人就對延遲享樂的思考者不悅,而聽信了第一個思考者,享受人生的奢侈者。

而主人也受奢侈者所害,過度的花費,無所節制,導致的問題,第一、第二思考者都開始不斷的爭奪主控權,

於是第三個介於第一與第二個思考者之間的第三思考者出現,平衡思考者與正面成長的思考者,一個可以讓你因勞動而獲取報酬的思考者,並給予正成長的平衡思考者。

於是出現了,為了追求某個目的,而努力做事以換取報酬的作法。

 

於是我進行的腦袋預設思考設定,改成第三思考者設定。

設定後,當第一思考者說話,說想要某個慾望之時,第三思考者,那你得努力完成十項挑戰任務才可以。

這有點像是大人哄騙小孩的感覺,你要繼續打電動是什麼,那要完成功課之後才能去玩喔,既不跟他說不能,而也不會讓你無所節制的玩。

 

我們太過寵幸小孩,讓他們無所節制的遊戲,便會造就他們奢侈生活的可能性,

但我們若過度限制小孩,又會影響他們的自信心與追逐夢想的可能性。

介於追逐與限制之間的平衡,是完成某項任務後,可得到某個報酬。

 

在公司工作,若沒有一定的自主權,也就是你特別的做什麼後,我會多給你什麼。

如果事情一成不變,也就是不管怎麼努力,報酬一樣,會失去創新創意,沒有追逐夢想的動力。

但如果讓你太隨意的話,又太無所限制,你可以完全不理會公司的事,但又不管如何浪費公司資源。

 

所以介於兩者之間,是四天為公司工作,一天為自己工作。

如同Google的工作模式,有20%屬於自己的時間。

 

而這種工作規則,就是屬於公司範圍的思考設定,

而人的範圍呢?就是要為自己設定一個規則,要玩可以,請完成哪些任務後才可以玩,

這樣就變成為了玩,而提升自己動能去完成任務,得到報酬。

在完成任務的時候,也是提升技能(提升等級、獲取金錢),的行為。而後取得報酬,

而這任務到獎賞,會形成一個正向循環的行為模式,

 

如果不是正向循環的行為模式,就不說設定這樣的任務與報酬,

好比你完成賺10元的任務後,可以給你100元花用,這就是負向循環的模式。

如果是讀了十本書之後,給你一頓大餐。就會是正向循環的模鋨,

畢竟十本書是知識價值,知識也是一種資產,資產能夠為你帶來利益的東西。

這就是投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匿名的引路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