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五站談的「做大夢」、「改變自己」、「創新」、「專注」、「魅力」,都是個人修為。但獨善其身,不算真正成功。就算是成功了,也很無趣。

 

第一站說要在「願景」,而非「事件」,的層次看自己。

 

「不妄下判斷,就代表有無窮的希望。我害怕當我隨意判斷別人時,會錯過很多美好的事物。」

 

「眼界」

我們看別人,是不是常看得太近、太窄、太小、太快?於是眼界狹窄、失去視野,看不到整體,看不到未來。錯過了「很多美好的事物」

 

就像以前在大公司當主管時,看到部屬一個「事件」做不好,就認定他無能或打混。其他優點,一筆勾消。

 

在成功的過程,我們累積了很多想法、判斷。那些想法和判斷造就了我們的成功,我們也就變得對自己太有把握。慢慢地,習慣活在封閉的小圈圈,不知民間疾苦、世界變化。

水不流,就變成死水。堅信不移的想法,缺乏新刺激,就慢慢發酵成假設、框架、成見、刻板印象、意識形態。

 

很多時候,我們就憑這些假設、框架、成見、刻板印象、意識形象,來斷定別人。「Be open-mined」(開放心胸),只是宣傳企業文化時隨口說說鼓勵部屬。老問自己,並沒有打從心底相信。口袋裡,裝了一大袋標籤。隨手張貼時,還對自己的「直覺」沾沾自喜。

 

貧窮不是個人的問題,而是『系統」的問題

 

他所謂的「系統」,指的是整個社會的教育、法律、制度,也就是第一站說的「結構」。一個人窮,原因可能是從小在貧窮家庭、地區長大。因此無法接受好的教育,於是一路輸上去。

 

那些傳統銀行的大老闆,不願借錢給窮人。因為在他們的假設、框架、成見、刻板印象、意識形態中,窮人缺錢4斤以借到錢後一定不會還!

 

尤努斯超越了那些成見,開始借錢給窮人。但潛的不只是對窮人抽象的信任,而是同時設計了團體互相擔保、彼此監督的機制。最後,「鄉村銀行」的還款率是99%。

 

假設、框架、成見、刻板印象、意識形態,像脂肪,看不到,卻慢慢在體內累積。愈積愈多,最後讓我們血管阻塞。

能超越成見看人、事,「中風」機率就減少,「中獎」機率增高。

 

第一點:仁慈以對

 

「仁慈比聰明重要!」

 

貝索斯說:

「因為聰明是天賦,而仁慈是選擇。天賦很容易,生來就有。而選擇很難,因為人都容易受到聰明的誘惑,選擇做出不仁慈的事情。」

 

聰明、成功,和仁慈、快樂,不一定成正比。有時,甚至成反比!這四點如何排列組合,是我們一生的功課。

 

第二點:真誠

 

仁慈來自內心,這種內心狀態表現在外在,是真誠。

 

第三點:直接

 

表現真誠的方法之一,是直接。

不管你多會講話,當你在閃躲、逃避,聰明人都聽得出來。聽者也許不會點破,但心中已替你減分。

 

要不要直接面對危機,本質上是「短期」和「長期」的選擇。閃躲,可以短期躲開壓力,但直接,才能長期保住江山。

 

閃躲,是逃開「事件」層次的壓力,直接,則是解決「結構」層次的問題。人的本能,是閃躲,人的功力,是直接。

 

第四點:高壓下維持優雅

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意思是有尊嚴地被毀滅,與自暴自棄地被打敗,是完全不同的境界。

企業最頭痛的,不是外部競爭者,而是內部管理。

家庭最棘手的,不是外人的閒言閒語,而是自己人的心結。

 

「我們或許有不同的背景,但有相同的希望。我們也許外表不同、來自不同的地方,但都想前往同一個方向。那方向就是為我們的子孫創造一個更好的未來。」

 

第五點:示弱

示弱,是自信的展現。因為底子夠,所以不怕偶爾示弱。示弱不是軟弱,而是用謙卑、柔軟的態度,待己待人。

「專業」,是職場的第一原則。很多人以為「專業」就是不苟言笑,

「堅強」就是壓抑感情。

那是只看到專業和堅強的「形式」,忽略了專業和堅強的「本質」。

 

真正的專業,是用理性、感性,和人性,把事做好,為顧客創造價值。

 

「我外婆就像美國各地的無名英雄,努力工作,辛苦養家,為兒子和孫子犧牲。不求名利,只求每天做對事。現場很多人都是跟我外婆一樣的無名英雄,這就是美國精神!這就是我們奮鬥的原因……。」

 

他最動人的訪談不是開未來的支票,而是承認過去的錯誤。

 

認錯、分析犯錯的原因、提出改進的方法。

 

第六點:博感情

「別怕展現自己人性,甚至脆弱的一面。當你讓部屬看到真正的你,他們反而會打從心底喜歡你!」

 

第七點:展現浪漫情懷

把柔弱稍加美化,就變成浪漫。

 

成功者變初學者,神童變謙卑。1995年是賈伯斯事業的低潮,卻是智慧的高峰。

 

人脈拼「質」,不拼「量」

 

培養人脈很重要。但多數人拼的是「量」,而不是「質」。

 

因為多數人經營人脈的方式是「從自己出發」,而不是「從別人出發」。

工作上如此,生活中也是這樣。人際關係,不是看臉書「朋友」的人數,和得到「讚」的數目。因為團購時,「朋友」很多。發生意外時,來急診室的人少。

兩個人讓我對人脈有了新看法。我從沒見過這兩人,卻把他們當做重要人脈。他們的共同點,或是和一般人的差異點,是先「從別人出發」,再「從自己出發」。

 

歐經營人脈另一技巧是:介紹朋友給朋友認識,幫助朋友拓展人脈。並善用同儕壓力,讓新朋友之間互相激勵。

歐巴馬人脈學很簡單:蒐集對方行為上(而不僅是言語上)的資料,徹底了解對方,從對方的角度出發,提供對方想要的資訊或服務,先為對方創造價值,累積信任,最後才順勢而為,爭取自己的利益。

看來經營人脈,的確要「海量」!只不過不是傳統的「海量喝酒」,而是分析「海量資料」。

 

「有意義的連結」

 

她在《奇蹟》這本書,描述自己腦中風和復原的過程。逸勤受傷的是負責理性的「左腦」,受傷後她反而有機會發揮負責感性的「右腦」。左腦轉右腦後,她體悟到:

「對於那些和我們不一樣的人,我不但不會(像從前一樣)覺得厭惡,反而很想和他們建立起某種有意義的連結,即使只是眼神交會、仁慈的微笑,或是適當的肢體接觸。」。

 

什麼叫「有意義」?就是那個互動,不管是膚淺如打招呼或深刻如性愛,不是應付的、制式的、打哈哈的、希望趕快結束的。

而是真心的(短暫也沒關係)、獨一無二的、用腦的、遺憾不能再久一點的。

 

「有意義的連結」,是把焦點放回到每一個你想互動的,個別的「人」身上。從他出發,反思自己,建立交集。畢竟有了「人脈」,卻沒有「人」,再多錢也不算成功,再多「讚」也無法帶來安全感。

因為到頭來,「臉書朋友」、「名片」都不等於「人脈」。那真正值得認識的人,都謹守第二站講的專注,會清掉生活中不重要的事和人。拿到他的名片,不等於認識他。寫濡頭信給他,他當然不會回。真要累積他那條人脈,不是疲勞轟炸、逢迎拍馬,而是個人化的真誠對待。如果理性的「左腦」使不上力,就用感性的「右腦」。也許可以和他們,發生「有意義的連結」!

 

這一站,談的是人際關係的基本觀念。下一站,進入帶領團隊、服務顧客的專業領域。 

 

第一點:仁慈以對
第二點:真誠
第三點:直接
第四點:高壓下維持優雅
第五點:示弱
第六點:博感情
第七點:展現浪漫情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匿名的引路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