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試,我已經遇到兩個,會問,請問你3~5年後的目標,希望是什麼?
有沒有想法?
我發現,他們真的問的很好,
因為「以終為始」,未來目標,會推敲你現在會做什麼?
如果你的心中無「3~5年後的目標」,那你就不知道你現在要做什麼?
未來,會影響現在,在你設定未來的同時,現在就已正在實現的開始。
因為沒有所謂的「時間」觀念,時空間不存在,但創造出時間,會讓人有體驗的過程。
當你是「神」,「無形的存有」時,在另一個次元時,是依自己的想法,創造出想要做的事,立即的創造出來。
所以當你現在已有想法的時候,就會立馬創造出來,
但在三次元,這是緩慢的,也就是不會立馬,但你不想,或想法已變,就會馬上變,或不變,沒有創造出來。
所以,為何目標很重要。
在面試過程中,會問這個問題很好?
我可能暫時沒有定義自己的目標,
但你要回答?你的第一印象應該是什麼呢?
以前的目標:「改變世界」,
還有的目標:「公司變大變強」,
還有個目標是:「為校爭光」,
你覺得我曾經的目標,有多麼特別呢?
現在何時,我沒有了夢想,沒有了目標呢?
出社會,
還有為社會帶來靈性的世界,將靈性的知識傳播給世界,
做出我的使命,執行我的天命。
但有一天我放棄了天命,走上了另一條醉生夢死的道路。
有一天,我說,我要創業,但我沒那個膽。
有一天,我要進微軟,我又沒那個毅力。
有一天,我要參加比賽,我又只會說說。
有一天,我說要幹掉第一名,結果我在混,在懶惰。
有一天,我要當數學家,結果因為考不上高中,而放棄。
有一天,我要當發明家,我什麼發明都沒出現。
有一天,我要當架構師,累個半死,又放棄了。
有一天,我要當CTO,真正當你是CTO,又被氣死了。
曾經努力過,但沒時時刻刻,把目標放在心裡,目標離你遠去。
當你目標,時時刻刻在你心裡時,這時的你,就為你目標時時刻刻而努力。
第一次,出社會,想有要一個有未來的公司
第二次,想要學大型的技術架構
第三次,求生存,學技術
第四次,求名、求利,求爽,無聊,想學新東西
第五次,想學MIS方面的東西
第六次,想專一寫程式,做產品
第七次,想做產品、做平台,不希望人生太無聊的大公司,能夠技術成長
第八次,想做主管,結果,主管累個半死,覺得自己技術要多磨練
第九次,你想要的是什麼?這次不想近的,想遠的
現實的你,想百萬年薪
現實的你,技術想要強到能夠獨當一面
現實的你,想未來,人求你,不是你求人
現實的你,還有什麼想追求的呢?
透過自動書寫,你需要釐清自己的思緒,你想要的是什麼?
又想再回歸,技術的熱忱,或許原本怕死的自己,又選擇那不怕死的路。
原本不想累的你,又想選那累的路,瘋狂的技術狂,工作也學程式,下班也學程式,假日也學程式。
程式就是你最熱愛的喜好,
我開始想起了,自己曾經想「改變世界」
曾經想「創業」
曾經想「成為知名的人才」
曾經想「功成名就」
曾經想跟某人一樣有名之類的。
曾經想當「老師」
曾經想當「攝影師」
曾經想當「心理諮商師」
怎麼多的曾經想,又有哪個實現呢?
我實現了自己的安逸生活後呢?
是不是人生就開始無趣了。
3~5年,40歲的你希望是怎樣的一個人。
可能是管理職了,但技術不夠強,
所以我先培養成一流的技術人才。
升任管理者後,我希望落實人才的培訓計畫,養成一堆很強的工程師
做出不錯的產品,影響全世界,即使你只是一個大產品裡的小小工程師,但你是參與世界一流的產品。
開始想像你40歲時的樣子,
對任何的技術架構純熟
對任何的技術架構都通熟,
安排專案與工作,拿捏很準
培養一群熱愛寫程式的人群
極積正面的影響
這好像就是我很嚮往的世界
運疇維握,決勝千里之外
如同我認識的架構師,能做出世界級的規劃,做出世界級的產品
培育世界級的人才,做出世界級的應用
在高山看遍世界,一切掌握在自己的視野之中,
或許我會成為一個「架構師」,一個「講師」,一個「技術長」,一個「產品經理」,一個「專案經理」
成為另一個「很罩的主管」
擁有自己得意的作品,讓人欣賞的作品。
出現一個「作品」,令人羨慕,
也可能在更後面,有了自己的企業、公司,產品,平台,
讓眾多的人,會想進你的公司,成為你的員工羨慕你的工作,你的公司
建立一個世界級的典範,基於「靈性」的公司理念。
因此「靈性」思維,有了一個追隨的方式,
如同ORK、原子習慣、刻意練習、豐田模式、PDCA、冥想正念、敏捷開發、Scurm、精實創業…等。
當一個因為一個想法,造成了改變
而這個方法,就廣為流傳
所有公司分別取經,如金鋼經、聖經、各種靈性書籍。
紛紛過來學習,仿校。
以正確的方式,做正確的事,並得到正確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