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精準學習》書中,發現這個概念「反思日記」
早上他有一個「晨讀日記」還是「晨讀計畫」,也是一個不錯的概念。
至少我做專案以來,因為我經常的接手別人的程式碼,
所以我必須要很快的掌握如何處理,以及有哪些資訊需要懂得,
接手的一開始,要先能讓自己的程式跑的起來,能知道有哪些相關環境,
所以需要的是「系統環境設定」的文件。
資料庫在哪裡,主機在哪裡,帳號是什麼,執行需要什麼工具,如何執行,版控在哪裡
需要交付什麼程式、有無系統文件或系統說明(這用到的倒挺少的)
畢竟接手時,實在不多
透過對方窗口的理解,知道有批次程式、API程式、排程處理、預存程序…等我不知道的事。
而這次又要闊新案,複製一份大改。
所以索性的,我建立了「資料庫規格文件」、「API文件」、「使用者功能項目表」之後為了盤點,我可能還會建立「測試規劃書」
以及「批認運行流程圖」等,方便自己瞭解。
而這次為了部署,可能還需要的是,「部署資訊」,做為輔助,以後再起新案時,要如何部署,部署需要注意哪些事情。
好,以上就是我這次開發經驗的一種「反思日記」,我從中感覺到了什麼,而我的經驗如何變成一個有規律的文件列表,
以後,做事情前,先把文件列表弄出來,大家一起看,需要更動些什麼,再來改動,哪個人需要做哪件事,事情做了沒,做了之後,有沒有驗證有沒有做。
上版需要做哪些事情,等。
我們生活中的事情叫經驗,資訊是瑣碎的,分散的,但我們透過反思,可以型成整理,我的順序是什麼,
我如何讓內在的資料,變成外在的資料 - 文件內容
內在的知識,變成外在的知識 - 文件名稱及其目的
內在的智慧,變成外在的智慧 - 製作文件格式與方法,及檢核方式。
以上沒有根據什麼書籍,我覺得應該就是要這樣做。
最基本的原則就是,大腦的工作記憶只有四組左右,所以沒認為所有事情都能夠用記的記下來,
而文件就是記下來的方式,也是一種檢核清單,
透過檢核清單,我們可以清楚,要做什麼,有做沒做。功能有哪些?功能的意義是什麼?功能有無在使用。
我會將所有工作的細節,都當作存貨一樣,盤點,做了哪些,又沒做哪些
做了時候,又多出了哪些。
又因為有「自動書寫」的習慣,過去是「靛藍旅程」或「地球遊戲說」、再來是「匿名的引路人」
現在是「自動書寫」,其實都是寫日記,將腦海中的資訊,外化為文章。
雖然不見得我會再用,但卻能加深我腦神經迴路的運作,因此記憶力會提升。
而我現在有同事,因為跟我以前是同事,也因此,每到中午一起聊天時,就是一種加深印象的時候
雙方針對今天發生的事,做資訊的交流,發現了什麼,
針對讀過的書,做資訊交流,是一種每日回想的動作,也是一種記憶牢記的方式。
有一個培養聊峋,是幸運的,是因為他分享他所知道的知識,就像是「以教為學」,
人透過教別人所知道的東西,反而自己能夠加深知識的印象。
同事間,中午出去吃吃飯,晚上吃吃飯,假日一起出去活動,平日工作一起討論、開個技術分享會,
大家透過知識的交流,就是不斷的提升彼此的能力與大腦方面的提升。
會不知不覺得,其實環境、同事,的好壞,會不會跟你聊技術,也會影響你的技術水平的提升。
大腦透過每天所吸收的事物,增加了知識的廣度與見聞,
這或許公司文化所影響的能力提升。
我過去也有多少不同雜七雜八的專案,也因為專案數量多,能接觸到的有行銷主管、產品經理、業務單位、行政單位、客服人員、使用者、測試人員、設計人員
也因此,融入了不同的知識上的經驗。
使用者的抱怨
行政單位的操作不便
客服人員受到抱怨後的回應
測試人員回應的極端問題
設計人員回應的畫面
業務單位需要的報表
產品經理需要的功能
行銷主管需要配合活動所需的功能
吸收多了,似乎也習以為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