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開始要做一些讀書輸出的分享,輸出也是為了自己,分享也可以是為了別人,

這也可以說是一種無私的奉獻,有刻意的分享,主要是「以教為學」「以輸出為目的」的輸入。

《最高學習學以致用法》有提到,若沒有輸出的輸入,其實是記不住,我覺得這很有可能,

何時你記性最好呢?當你需要技術分享時,因為你需要分享,也就需要把東西搞懂才能分享,為了不丟臉,你就會需要想辦法弄懂。

來來回回,可能會花費你20~30小時的時間做準備,但也是你很難忘記的東西。

 

像我曾經待過補習班,的確我也很難忘記,即便再重新當家教,教人當年最難的會計考題,我的確能應答如流。

這就是當你是教育他人的人,你其實是受益者,最難忘記所教內容之人。

而往後進職場,也不是聽別人如何教,而是直接進入工作項目,並且遇到困難可以問,或自己先掙扎一下,

就可以真正學得工作內容。

 

這是以經驗為輔助,來理解書籍內容,可能我中間會穿插一些個人的資訊,以及我可能讀到哪筆記才有可能到哪?

並可能中間會遺露許多項目,還請包涵。

 

大腦解鎖,分六個章節,稱為六把金鑰,每一章為一個金鑰。

作者叫:裘.波勒,為史丹佛大學數學教育系教授,為數學學習網站youcubed共同創辦人,

畢業於 倫敦國王學院 ,這可能與他研究倫敦計程程司機記憶的研究有關。

 

因為同為史丹佛的教授,就有一位叫卡蘿.杜維克(Carol Dweck),他所說的一本書叫《心態致勝》

也因為這本書,明顯的點出了兩種思維型態,一是《成長型思維》,二是《固定型思維》

也因為從小的成績優異,或認為自己就是屬於哪塊料或不屬於哪塊料,而限制了我某方面學習的能力。

我的確是從小數學比較好,自認為某方面的資質很高,但也因為某種聰明的讚美,而導致害怕失敗,害怕自己並沒有真的很聰明,以為自己聰明度也只能到這裡,事實大腦是會成長的,大腦是可塑的,不是你不行,而是沒用我可以的想法去想事情,

以為自己英文不好,或語文能力不好,事實,並不是天賦問題,而是訓練大腦熟悉語文的時間不夠,應該是這麼說,

直到英文,我發現了一本書叫《6個月學會任何一種外語》,改變我對英文的想法,是因為我不常聽英文,應該說,我沒讓大腦去熟悉英文,也就是大腦的聽英文的細胞,也是需要訓練的。

進入了人工智慧AI的世界,有所謂的機器學習,其實人腦也是一種機器學習,不斷的輸入資料,訓練自己的大腦去理解或則明白這些數據的意思。

其實人不是笨或是聰明,而是投入的時間,後來我覺得是有無信心,或有無興趣,或有無習慣,或有無任何意圖,當你有意圖,其實你也不在乎你是否是有這方面的天份,你就是會想辦法去學好。

當我為了高薪,我還是需要每天去聽英文,希望能提升英文後,提升自己的薪水,也沒在乎是否有這方面的天份。

其實當不斷的想把事情搞懂的想法,即使是Udemy的課程,我也可以透過翻譯後的文檔,以及再加2倍速去聽,我還是能夠理解內容是什麼。

透過不斷的面試,與外國面試官面試後,其實在一、兩小時的大量口語後,確實會意外自己英文似乎變好很多。

我想可以從是否有訓練大腦細胞來講天份這件事,你是一個遊戲角色,所有的技能點數,都是有的,也沒有限制,只是沒有將資源點擊你的技能罷了,但的確也是要看你的意圖,但並沒有一種你沒有這方面的天份,這回事。

只是小時候我點了很多的數學技能,並以為數學好,語文就差,這樣的錯誤思想,長大後,看了一堆歷史劇,我的歷史知識也懂很多了,以前都說自己歷史不好,而出了社會,寫了大量的心得文章後,我也不見得語言能力不好,只是小時候看的書少,長大後,看了許多的書,多多少少模仿了,書中的說話方式。

 

慢慢出了社會,也因此有了改觀,不是你天份不夠,而是你還沒學罷了,換個成長心態,就是知道需要學,而要怎麼學會,怎麼分配學習的進度之類的。

現在被丟到困難的案子,我就以事先拆解,並個個應對,找資料的找資料,測試的測試,學習的學習,各個擊破。

 

再來,我們要進入筆記的正題,

第一章 大腦可塑性帶來的驚人改變

學習金鑰 #1

每次我們在學習,大腦中的神經路徑就會成形、強化或連結

我們必須認知:我們一直在成長之路上,不要再對學習能力抱持固定型思維

書中講到了用最新科技來記錄猴子的大腦活動,繪製「腦圖」,也是科學家第一次記錄大腦的運作,

也因此,發現一個驚人的發現,猴子的腦部網絡會改變,

也因此有一個結論為:猴子大腦正在快速改變。

而科學家因此發現,神經可塑性

 

一個結論就是:大腦並非在出生之際就定型,也並不因成人之後就不會改變,而是成人之後大腦依然可以改變,

也就是並非一個人的才智是不變的。

 

還記得典型的中國歷史,有一個案例叫做,吳下阿蒙,就算是一個歷史上的一個案例。

 

接著他們研究倫敦的計程車司機,在倫敦,計程車司機是需要考試的,必須要記住十字車站為中心半律十公里內的兩萬五千條街道和兩萬個地標或地點,以及任兩點間最順的路線。

這不是死背硬記就能背下來的,你必須開過每一條路,感受每一條街,親眼看看地標,看任兩個地點要如何連接,才記得起來。

在訓練完成後,司機必須通過「倫敦道路知識測驗」才可執業。每個倫敦計程車司機平均考了十二次才過關。

 

科學家因而決定研究計程車司機在受訓前後的大腦變化。研究發現。經過密集的空間訓練之後,計程車司機的海馬迴明顯增長。

‧‧‧

人如果積極的研究、學習,腦部就會產生新的連結與路徑。但是如果不再使用,這些路徑就會漸漸萎縮、消失。

 

====

書中還提到其它,如失去右腦的卡梅倫,八歲大的克莉絲蒂娜.桑豪斯都有切除腦部的部分。

但康復後,反而沒有癱瘓或成績變好的狀況。

 

「我們已從神經科學和醫學得到各種不同的證據,確知大腦會不斷成長、變化。」

 

=====

我還是打打結論好了,過程,就留大家去看書中的內容囉。

 

一旦這些學習發現某個科目很難,就不會想要增強自己的大腦,反而怪罪自己沒有適合的腦袋。其實,沒有人天生具備適合學習某個領域的腦袋,所有人都必須努力發展自己所需的大腦神經路徑。

 

我們在學習時,大腦神經路徑會透過三種方式來發展。第一種是形成新的路徑。起先,這條路徑很微細,但是學得愈深入,路徑就會變得愈來愈清楚。第二種是強化既有路徑,第三種則是兩條原來分開的路徑形成連結。

不管學習數學、歷史科學、藝術、音樂或其他領域,大腦神經路徑都會出現這三種變化,也就是成形、強化和連結。

這樣的大腦路徑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隨著學習發展出來的-我們遭遇愈多困難,大腦就會成長得愈快,也學得愈多。

 

 

固定型思維的局限

認為自己沒有學習某些領域的能力。一旦有了這種想法,學習及認知過程都會出現變化

很多人認為,在各個領域、各種職業。只有一些人能有很大的成就。這種文化思維已根深柢固。我們都聽過這樣的話,也在制約之下相信如此。一旦相信只有某些人能出類拔萃。人生就會受到影響,也就不再努力追尋想要的人生目標。這種信念是陰險、有害的,不讓我們發揮潛能。

 

改變你的認知,改變你的大腦

《改變是大腦的天性:從大腦發揮自癒力的故事發現神經可塑性》

《翻轉人生》

不要在孩子身上貼標籤或是對他們抱持很低的期望。無論孩子是否經醫師診斷具有學習障礙。正如前述,我們大腦最顯著的特質就是適應力以及改變和成長的潛力。

好學習也怕數學

天賦的觀念不僅不準確,而且具有性別和種族偏見。

在這個世界,很多人的思考方式與眾不同-通常他們的想法更有創意-然而還是有人勸阻他們不要追求某個目標、別從事哪一行,或不要踏入運動、音樂等領域。僅管有這樣的阻撓,仍有人不願放棄,堅持到底,最後締造了不起的成就。

人生不可能從不失敗,除非你謹慎到完全不敢冒險,因為怕失敗,什麼都不敢做-然而,這樣的人生等同於失敗。

叫「資優生」太沉重

身為資優生雖然有好處,但也得付出代價。他們提到,自己內心有一個固定的想法,認為自己是具有天賦的天之驕子,但是一碰到困難,就覺得天賦消失了,而且發現不能問問題,只能回答別人的問題。還有,他們隱藏內心的掙扎,免得讓人發覺自己根本是冒牌貨。正如綜莉亞在影片的最後說的:「如果我活在一個沒有天才、沒有資優生的世界,我就能問很多問題。」

被貼上「資優生」標籤反而有害,其中一個原因是,如果你相信自己具有某一方面的天賦、擁有「數學腦袋」或顯露某種才華,之後碰到挫折則會特別難熬。

挫折有助於大腦發展。

歷經考驗之後,大腦就能建立更多連結,得以學習更高深的數學。

因此,我反對給學生貼上各種標籤,不管是「資優」、「聰明」或是「愚笨」等。我不是指每個人生下來都一樣。每一個人的大腦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是有個別差異的。僅管大腦具有天生差異,後天經驗對大腦的影響更大。也許有些人的大腦天生極其特殊,乃至後天不管做什麼都影響不了,但這樣的人很少,占所有人口的0.001%以下。

《天才密碼》發現所謂的「天才」能掌握特別有效的學習方法。

《刻意練習》所謂的「天才」並非「一生下來就是天才」,他們的成功皆來自苦練。

每一個人都走在自己的成長之路,沒有必要和其他人比較,更別提用二分法來看待所有的人,認為世界上的人不是聰明人就是笨蛋。

認為自己沒有那種腦袋。只要學生對自己有這樣的負面想法,就會改變未來的潛能。

由於我們生存的世界認為每個人的大腦是固定不變,每個人都會被評判「聰明」與否,很多人覺得自己「不夠好」,而且怕被別人發現。一旦放棄固定型大腦思維並加上其他知識,就能扭脫束縛,海闊天空。

我們必須改變想法,不要再認為有些人是天生好手,另一些人則庸才。這種錯誤想法不只在學校和大學蔓延,職場也是。

如果經理人能相信員工擁有無限的潛能,態度就會大不相同,能開闢更多機會,而不會動不動就否定員工。經理人不該草率斷定某些員工能力不好,要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員工的需求-員工或許需要某一方面的進修,能力就會增強。這種想法將能改變公司運作的方式,讓更多員工創造重要的點子和產品。

解開大腦束縛的第一步,就是了解大腦經常重組、成長、改變。

我們的大腦時時刻刻都有機會建立連結、強化原有的路徑,也會形成新的路徑。

在我們對挑戰時,常因為擔心自己不夠好而退縮。我們應該勇往直前,告訴自己,迎接挑戰代表大腦成長的機會。了解大腦有這種驚人的適應力,我們就能敞開心靈,改變人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匿名的引路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