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書看到,

所學的事物,經過「編碼」>「儲存」> 「提取」,而會使記憶加深。

不彷想想,我們是不是對我們曾經最深痛的事,經常的回憶,

最快樂的事,也可能經常的回憶,

反而加深了那樣的記憶,而形成了長期記憶,

也因此,容易觸發,回想,產生出那些曾經發生的事。

但可能那樣的過程,是痛苦,或快樂。

但痛苦,可以經由我們對記憶的改寫,也就是看法變得不同時,會給予一個祝福,感恩,謝謝你讓我學到了什麼,謝謝你讓我領悟到了什麼。

而開始對記憶的感覺,變成那一種感謝的感覺。

曾經我在小公司因為做的不好,而陷入一種黑暗。

但後來經過了靈性的洗禮,或許可以說,認知,我們曾經都是天使,我們彼此造成彼此的不快樂,都是為了學會一些課題,如「寬恕」、「感恩」、「原諒」、「愛」,等等課題

一但你用學會了什麼課題,來看待曾經的事時,或許會有不一樣。

我看待的方式,如果我不離開,或許我就沒有機會去追求自己想做的事。

或許有一種,對我最差的人,反而是對我最好的人,因為讓我離開了一個環境,進入了下一個環境,反而環境變好了,收入變多了,技能也提升了。

是否該感謝,那些把我氣走的人呢?

一但發現那環境不是你想要的?再想想你想要的是什麼?

有了一些對照表後,或許可以有不一樣的看法與做法。

 

到了一百回的自動書寫,沒想到我能寫一百篇的自動書寫文章。

每當我一個靈感一來,或許是從閱讀書籍而來,

這次閱讀的是子彈學習法,

從記憶因提取而加深,這件事來看,

我開始習慣性,讀書,讀一課後,我需要做的事,就是回想,我剛剛讀了什麼?

隔天,再打筆記,整理筆記,

回想我之前學了什麼,

 

整體來看,子彈學習法,

我用點線面來看,

點的部分,就當作是對一個單元的學習,如同一本課本的第一課,

你需要用「學習法」學習,管理你的學習時間,閱讀時間,記憶方式,心態的建立。

時間、記憶、心態為一個單位,去學習一個單位的內容,是「點」的部分。

而學完N個單位的內容後,就是一本書,也就是「線」的部分。

讀完一堆相關的書,就是主題閱讀,就是「面」的部分,一個領域就學好了。

不同領域,就形成了一個立方塊。

 

說到了「提取」,將自己所讀的事物,透過自己打「文章」的方式,將腦中所知的資料,書寫出來,就是一種提取,

雖然說是「自動書寫」,但還是從我腦中的記憶提取出來,

但將所知寫出來,也是加深我對內容的瞭解,經過自己整理、分析,以及用自己的方式說出來。

加上與各種其它領域的一種對比、比喻,簡單的說明清楚。

反而在提取的過程中,我的神經元也是相當的活躍的。

 

所以寫文章,對自己有沒有其它的幫助,有他也順便幫你複習了一遍你所學的,也順便將你各個神經元突觸,互相串連起來。

更早以前,我是幫人做占卜,你覺得當個案的諮商師,對自己有沒有什麼幫助,也是有的,

曾經療癒一位憂鬱的人,透過跟他說明靈性的知識,一方面要從我已知的事物是說給他聽,聽他的說法,來回憶我曾經遇過的事,與靈性的串連,再分析回應給他。

不但使我自己也提升了,也提升了他,為什麼,因為這樣的過程,我接觸「靈性」的知識也多了,他接觸「靈性」的知識也多了。

神經元在「靈性」上的突觸會加深,反而思考方式是以「神」、「愛」、「合一」的思考方式,就是「雙贏」、「大我」、「無我」、「我們」等相關的思考方式。

也就是我希望有益於你,不知說的過程,觸發自己的振頻,以頻率較高的振頻去述說,也順便提升他的振頻。

因為以利他為出發點,則雙方都會提升。

保持心中的善良,保持心中好的理性面,為了提升他人,也同時等於提升自己。

 

雖然只是對他人的諮商,當你是想有益於他人時,你也是幫助自己提升自己的振頻。

在述說的時候,要瞭解自己,你自己帶著的是怎樣的一個振頻,

以一個如耶穌、佛陀,在指導他人呢?還是以一個對立面的角色在指導他人呢?還是以偏見在指導他人呢?

還是以我們是一體的,的靈性法則概念,在指導他人呢?

 

我很喜歡一種主管,是會為我想,而想一些讓我開竅的話語的主管,

他們會讓我領悟一些道理,一些人生,

他不是為了自己的自私,說一些自以為是的話,

他是站在你的角度,希望給你一些正軌的道路,在述說一些人生的事。

這種感覺,是知道的,在未接觸靈性之前,我就能感覺得到,只是不擅長用自己這樣的感覺去辨識出這是一個出於有益於你而說的話,還是出於他自私所說的話?

當我能感覺到,這是出於有益於你所說的話時,我就知道,這個人,會是我想跟的主管。

不自私,無私,並且希望能夠雙贏的角度。

不把你當成機器人或工具,也不凹你,並且想協助你成長 ,

就如同我曾經當個「主管」一樣,雖然短,

但我當個「主管」的時候,

面試時,我一定會瞭解他離開上一家公司的原因

我不會想責怪他為什麼離開他的上一家公司,因為我也常離職,我不會去這樣想,

知道他覺得上一家公司待下去也是沒有未來,覺得太無聊,覺得沒學到什麼東西時,

那我會選擇他進來之後,我會幫助他提升他自己的程度與能力,

讓他學會各種技巧與方法。

我知道他是「想學」而來,

但如果我知道另一個人是「想混」而來,我覺得本公司也不好混,我會勸他離開。

 

這是以自身所瞭解的事物,去為他人設想,如果這裡有你要的東西,就是我們彼此的共識,

如果這裡沒有你要的東西,那我會說明清楚,希望他多想想,

 

而我的「主管」可能就不是這樣想,他以「自私」的層面去想,

他不告訴你,他這裡很操,他不告訴你他沒錢給你

他也不告訴你,他希望你做一堆的事,

他只想著要找個高手,來賺錢,沒有去想過,對方是否會待的不開心,是否他並不想要這樣的工作方式。

沒有比較多的設想,就沒有夠多的預防心理,

也不知道,容易就一言不合,而拆夥。

 

事物有順與不順,就在於,一開始你是否就坦誠的面對彼此,

並能夠去為他想更多,

一旦自知自己的不好,就立求改善,而非讓對方配合自己的不好。

如果立求改善自己之後,就不會對人有說謊、隱瞞事實的狀況,就能夠好好的彼此互相配合,找出一個共同的目標努力。

 

大概就是這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匿名的引路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